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文化遗产 >> 文遗动态 >> 浏览文章

不能放任“李鬼非遗”作怪

2018/11/2 15:22:14 点击数: 【字体:

在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或市场认可度较低的背景下,另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即由于项目深受欢迎导致“李鬼”层出不穷,假冒的“非遗作品”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以华北某地的糕点企业为例。该企业生产的糕点远近闻名,其制作技艺早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至今仍沿用传统的工艺流程,这家企业的糕点产量并不多。可近年来,多地开始出现该企业的“分店”,并公开售卖其产品。企业负责人表示,自己从未授权任何单位使用其商标,那些“分店”的商品均为假冒伪劣。该企业也尝试去打假,但由于成本太高,成效并不明显。

上述糕点企业所遭遇的情况,在今天的非遗领域不是个案。比如,一些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食品牌,商标被肆意滥用;一些不法商贩打着“传承传统工艺”的旗号,以机器化来制作“非遗作品”等。这些行为不但构成了对非遗项目的侵权,而且容易混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

细究起来,非遗“李鬼”的存在,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对非遗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的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了相关法律和多项举措,保障非遗项目健康发展。同时,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匠精神”得到普遍认可,人们对非遗的态度已由过去的“不在意”变为“兴致盎然”。也正是这种态度的变化,使得很多非遗项目愈发受到市场的认可。而旺盛的市场需求,也让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利开始生产“李鬼非遗”。

一些非遗保护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以一己之力来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导致“李鬼”被多次打击但依然无法根除。要杜绝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应从法律、协会、平台三个方面着力。

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虽然有了针对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对“李鬼非遗”缺乏具体的条文规定。一些单位或传承人在保护自身权益的时候,需要文化、公安等多部门配合,维权的成本太高。

其次要成立相关协会或合作机制。鼓励相关非遗从业者联合起来,制定行业自律协议,强化信息的互通,交流保护经验。

最后要设立违法举报平台。相关部门不妨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设立违法举报平台,鼓励民众对一些明显无资质的“李鬼非遗”商贩进行举报,净化市场环境。 作者:芭  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活态传承需要普及和人才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