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
2017/6/14 11:21:2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近年来,在文化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
截止2016年,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保护单位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3个、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641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96个、代表性传承人3013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021个、代表性传承人8515名。
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1个、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33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5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6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0个。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价值较高。很多项目,如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等,留传久远,带有华夏民族早期文化特征,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价值。二是内容丰富。经过普查,全省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达22万多条。三是分布广泛。全省各个市、县,甚至每个村庄都有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尤其在一些保护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名镇(村)等地,非遗项目相对集中。四是跨地域分布项目较多。如豫剧在全省几乎各个市、县都有存在,一些民间传说、传统技艺、民俗类项目在不同地区流布,并具有较大的共性。五是影响较大。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伏羲太昊陵祭典、洛阳牡丹花会等传统节会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河南省的一些项目如少林功夫、太极拳、木版年画、传统戏曲等,已经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河南省每年出国境文化交流项目1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极拳、少林功夫、豫剧、河南坠子、马街书会,钧瓷、汝瓷、唐三彩烧制技艺,朱仙镇、滑县木版年画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
面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机构逐步健全。2009年6月,河南省文化厅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处,2011年6月,成立了独立建制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已有11个省辖市成立有独立编制的非遗科,12个县成立了独立的非遗股。有2个省辖市、15个县区成立了独立编制的非遗保护中心,其余市县区也全部挂靠成立非遗保护机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制度,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保护工作网络。
二是开展普查活动,家底基本澄清。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安排,2007年至2009年,我们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出各类线索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条。普查工作共整理文字资料30多亿字、照片10万多张、录音3800多小时、录像4300多小时。
三是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制订了传承人培训计划,分批对传承人进行轮训,扶持、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2016年又启动了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四是保护措施多策并举。近几年,文化厅坚持把抢救性保护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濒危项目得到有效保护,相继启动实施“铭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计划”、“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试点工程等,通过录音、录像等综合性、科技化手段,对一些重大项目和濒危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地建档、记录、立体化保存。积极运用生产性保护等方式,通过命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开展传统技艺成果大展、研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工作,推动保护工作。推进整体性保护工作,我省已公布命名8个“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已获文化部批准,是我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五是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命名公布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30个,《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录》、《传承人图录》、《“牧野论坛”论文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成果汇编》等一批成果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省共出版非遗方面图书和编辑资料3500多册。
六是注重培育非遗保护社会氛围。特别是利用春节、“文化遗产日”等大型民俗节庆日,举办各具特色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比如利用淮阳伏羲庙会举办的“河南(淮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已历时八届,展演期间每日人均观看人数达到30万,借助鹤壁浚县古庙会、宝丰马街书会、老子祭祀等庙会举办的展演活动等已形成非遗展演品牌效应,非遗保护成果惠及了更多的老百姓,提升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认识和自觉保护非遗的意识,撬动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非遗保护队伍中,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生存和传承。
七是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工作。《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在此框架下,《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申报暂行办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2020年培训工作规划》等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积极推动市级立法工作,目前,洛阳市非遗条例已颁布实施。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