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文章

河南竹板快书

2013/11/12 9:33:50 点击数: 【字体:


    因使用竹板击节而得名,早期称“落子”、“竹板快书”。1952年后,始冠以“河南”二字。主要流行于开封、郑州、封丘、杞县、漯河、商丘、鄢陵、周口等地。
据开封张明德等艺人口述,河南竹板快书是由莲花落衍变而来,形成于清朝末叶。一些唱莲花落的艺人,改变乞讨的演唱方式,吸收了一些山东快书的曲目,如《武松炸会》等,遂改名为竹板快书,作营业性演出。据张履谦《民众娱乐调查》载:“邓华堂,民国九年(1920)学唱竹板快书,在相国寺卖唱。”后来,他还曾到郑州、陕州、彭德、杞县、漯河等地行艺。当时的职业艺人还有苏占奎、文德胜、李宝全、李秀发、李秀山、李长泰等在郑州老坟岗、开封相国寺长期撂地演唱。一般都有固定地点。如邓华堂在相国寺实业馆前,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演出。表演方式为,右手持两块大竹板,左手持五块节子板击节,边打边唱。唱腔有【大口落子调】和【小口落子调】两种。常演曲目有三十多段,如《单刀赴会》、《卖油郎独占花魁》、《李存孝夺槁》、《十字坡》、《百忍图》、《杨七郎打擂》、《三字经劝夫》、《百家姓四书语》、《光棍哭妻》。还有民国初年由艺人编演的《炮打山海关》、《劝大烟》等。

    民国十五年(1926),在开封救济院学唱坠子的盲人程启斌离开救济院改唱竹板快书,不久跟随朱仙镇一班打兰根棍的艺人到南京、芜湖、上海一带行艺。民国十九年(1930),他于回开封的途中在确山、新县一带参加工农红军,他演唱的竹板快书深受红军战士喜爱。但因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不久便离开了队伍。民国二十三年(1934)回到开封,将坠子、马头调及京剧的唱腔,融入竹板快书的演唱之中。

    竹板快书艺人无严格师承关系,属江湖上的“海青腿”,因而常受排挤。民国三十年(1941)后,开封的多数艺人被迫离开相国寺,走街申巷去卖唱或到会馆、衙门里唱堂会。当时,程启斌感于竹板快书太单调,便和师兄弟王启源、吴启海等进行改革,将右手的五块竹板改为两块小板,演出时握在手心内,两块不串绳的大竹板夹在左手手指中,艺人俗称“四块瓦”。并增加了四弦、三弦、坠琴等伴奏乐器,丰富了艺术表现力。艺人们除在开封演出外,还到新乡、安阳、商丘等地行艺。程启斌成为演唱竹板快书的佼佼者,人们称他说的书是“小抓钩”,即开书便能抓住人。他的打板技术尤有特色,打一下能连续响十余个碎音,称为“嘟嘟板”。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艺人还有周小孬、杨志邦(刚)、郑荣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市文化馆举办曲艺艺人训练班,将流散街头的竹板快书艺人组织起来,进行艺术培训和政治学习,并排练了四十个新曲目,如《抗美援朝》、《美帝侵朝阴谋》、《渔夫恨》、《抢救爆炸车》、《假皇帝》、《增产节约》等。1951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程启斌演唱的传统、新编曲目二十多段,陆续播放。1952年,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一周年纪念册中,还专门介绍了竹板快书和程其斌其人,并在竹板快书之前冠以“河南”二字。由此,开始通称为“河南竹板快书”,同时,焦作、新乡、安阳、周口、漯河、封丘等地的广播站也录制和播放了不少河南竹板快书的曲目。使竹板快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1955年后,张明德感到竹板快书曲目少,又都是小段子,演唱四五天就要更换场地。于是便移植改编了河南坠子、评书等曲种的长篇书目,如《杨家将》、《包公案》等。同时吸收了评书的“说口”,借鉴了戏曲的表演程式和快板书的打板技巧,使其演唱方式朝着有说有唱,说、唱、做并重的方向发展。演出场地也由撂地走向了书棚。1956年,程启斌回到了封丘县老家,组成家庭班到附近乡村演出,他拉四弦,其妻打竹板,二人对唱,很受欢迎。1960年后,开封市建立歌舞团曲艺队时,便吸收艺人张明德参加。1964年,张明德改编演唱了《烈火金刚》、《战斗的青春》等新大书,但唱腔、表演无多大变化。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开封市文工团曲艺队解散。张明德自1970年起,常到郊区和相国寺门前演唱,一些老听众也常慕名前来邀请。程启斌及其妻子除在封丘演唱外,还到许昌、开封等地行艺。1980年后,多数艺人年事已高,河南竹板快书的队伍青黄不接,至今已近失传。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曲艺志 河南卷
0
下一条:古琴名家上一条:鼓子曲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