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工艺 >> 收藏与交流 >> 浏览文章

年画的收藏与投资

2014/7/24 9:43:22 点击数: 【字体:

    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造型艺术之一,它是由传统绘画所派生出的民间艺术门类。从明代起,随着木刻版画的发展,年画正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木刻年画的题材可分为两种,一是神怪,起源于秦汉门神画。随着雕版木刻技术的成熟,开始大量印刷,普及到千家门户;二是喜庆欢乐的场面,它传达出大众的美好愿望,极易普及和畅销,因而流派众多,异彩纷呈。过年贴年画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在我国的民间已经流行近千年。年画反映了时代特征,贴近生活,各地的民间年画尽管形式多样,但在色彩基调上都是红红火火的。而在内容表现形式上,有的非常细腻,有的非常粗犷,并根据地域和面向的层次不同而各具特色。像苏州、扬州、天津,作为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年画除了售给民众以外,还要进贡到宫廷里面。制作木版年画的技艺,多为世代相传,工艺考究,镂刻精微,比如杨柳青年画渲染的皮肤颜色,脸颊比较光滑、红润。还有大笔触的,利用水墨画技法,比较粗犷,武强、绵竹、朱仙镇、潍坊等地都有。
 
    由于近百年来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濒临消亡。 但年画却因为它是历史的缩影,有着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雕版工艺所表达的美感,以及民俗民风的完美体现,反而凸显其市场收藏投资价值。老年画多少年来一直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之物,然而因其创作者都是民间匠人,一直不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重视。与此相反,外国人对中国年画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海外对中国年画收藏的兴起,源于30年前东南亚华人的富足,台湾和新加坡的画廊很早就来祖国大陆收集历代年画。海外华人的传统审美取向,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喜庆需求,还带动了对东方艺术好奇的欧美人的注意。在国际上,有许多图书馆、美术馆,如版画之乡的荷兰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就专门收藏中国年画。前苏联收藏中国的木版年画最多,其中有一件辽金时代的《四美图》,那是有记载的目前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
 
    现代中国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画的是鲁迅先生。鲁迅所藏的开封年画,现藏于鲁迅纪念馆中,经我国年画收藏研究专家考证,这些年画都是孤品。也是在同时代,上海的王尚义先生收藏了许多老年画。1949年王尚义移居香港,1964年侨居美国。他去世后,家人将其所藏200余幅老年画精品巨资转让给英国伦敦中国版画基金会。在当代,老年画收藏最多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村。王树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收藏主要年画产地的年画,现有藏品近一万件。王树村多年来编著出版了《中国民间画诀》、《杨柳青年画资料》、《河南朱仙镇年画》等专著。他对民间美术特别是民间传统年画的研究成果丰硕,享誉海内外,他的年画收藏在世界上堪称第一人。河北武强县拥有全国第一家年画专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有15人从事木版年画的研究工作,馆藏明清以来历代年画精品3738件。
 
   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有关年画的藏品绝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年画印刷缩样。“文革”前的年画缩样每册30元至50元,其后的仅在20元以下,近五年的干脆就只值3、5元一册。而民国时期的老木版年画一张就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张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间,至于更早的老年画,其价格就不可估量了。木版年画近年来在京、沪拍场上经常出现,每张价位从500元到3000元不等。但这些都是“小活儿”,像明代陈老莲等大画家的作品尚未露过面。拍卖记录中,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辈的作品,每一张对开的都要3万元左右。成册的木版年画,折合成每一张画计算,最高价值可达到5000元。
 
    木版年画中那些有特殊的历史内容,属查禁品种的,最应留心,因为其增值潜力最大,如变法题材的《捉拿康有为》,表现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刘提督克复水战得胜全图》,表现甲午战争的《炮打日本国》,还有介绍西方新科技在中国应用的《唐山真迹图》、《上海火车站》、《天津马路图》等,而《民国初年月份牌》、《大战天津图》、《德日争夺青岛图》、解放区木版水印《1949年新年画》(12张全套)等就是文物级藏品了。其他内容的木版年画后市看高一线的还有传统戏曲舞台造型类,那是最能反映出戏曲表演时的韵律感的艺术品,2003年北京中国书店春拍场上,专程赶来的欧美“中国通”巨资竞买的就是此类。还有就是“娃娃”类,它的购买群体不分老幼男女,这种从古老的“化生”衍化而来的“娃娃哥儿”是超越民族和宗教的吉祥物。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人物故事木版年画当然也是投资、收藏两相宜的首选品种。
 
    收藏木版年画,必须辨伪。关键的一点是:木版年画是传统工艺,以刀代笔,设色用天然颜料,水印有洇透感。仿印新品是平面油墨印刷,无刀痕,颜料是油制工业品,过艳过亮。传统年画用手工宣纸印刷,仿品用机制宣纸,这也是较易辨伪处。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2011-01-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