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收藏有空间
2014/7/24 9:41:1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艺术品收藏中,民间艺术品是一大门类,民间年画的收藏又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年画是民间在新年时装饰和布置门户住室环境的节日艺术,是随着百姓岁末辞旧迎新、欢度春节的风俗而出现的。
年画的历史极其悠久。早期年画题材多限于驱邪除秽,祈求神灵庇佑的门神之类;及至两宋,已扩大到表现美好生活、吉祥欢乐及历史人物题材。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均有纸马店出售年画。1908年俄人柯兹洛夫在我国甘肃黑水城西夏遗址发现金代刻印的《四美人》图和《关羽》神像,画上标有“平阳姬家雕刻”、“平阳徐家雕刻”,从而说明该年画出自山西平阳(今临汾),这两幅年画现藏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内地博物馆中只有陕西博物馆藏有1973年修复西安碑林石台孝经时发现的金代《东方朔盗桃》年画印本,也是山西平阳雕印,足见其珍稀的程度。
进入明代,民间年画有了极大的发展。明早期的年画是由木版印出墨线,再由人工赋色完成。明晚期雕板套色印刷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多色套印的精美年画。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乡百姓对年画的需求量骤增,各地的年画作坊顺应市场的需求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最著名的当属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当时有“南桃北柳”之称。其他如山东潍县、河南朱仙镇、山西临汾、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四川绵竹、福建漳州与泉州、广东佛山等地皆以刻印年画著称,各地年画又因百姓审美情趣与民间风俗各异而呈现不同的风格。一时姹紫嫣红,形成年画的盛期。
直到19世纪末,现代印刷技术犹如狂飚横扫印刷业,传统的木刻年画逐渐被现代印刷年画所替代。20 世纪60年代下半叶,中国内地年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旧风俗的代表而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逐渐退出城市市场。而今,明、清两代的木刻年画已具有文物性质,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文化大革命以前及之中的现代印刷年画也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受到广大收藏家的青睐。
文化大革命过后,旅游业渐起,收藏之风劫后复兴。过去的一些年画作坊旧版新印,一些木刻年画充作旅游纪念品或供民间美术爱好者、收藏者之需,但因纸张、颜料等原材料的变化令其收藏价值大减。至于新版新印年画,因刻绘者对原作缺乏理解及技艺功力所致,往往形存神亡,有些甚至面目全非,不再具有收藏价值。
传统年画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五类。
一类为神像,以门神为最常见,其他如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等。门神分文武两种,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门神多为秦叔宝与尉迟敬德两位盛唐名将,后门(单扇门)则由魏征仗剑把守。财神也分文、武,文财神为传说中商朝的忠臣比干,武财神则为《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也有以关羽为武财神的。
二类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等,画面精致美艳,最受百姓欢迎。
三类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等,多为百姓崇敬喜爱的先贤。
四类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回荆州》、《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园相会》以及《断桥借伞》、《打渔杀家》、《四郎探母》等等,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五类为市井风格,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等。年画题材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极有审美与研究价值,有些甚至可以补充正史,不可小视。
由于属于民间艺术,年画长期以来未能受到文物收藏界的重视。倒是外国人眼光独具,出于不同目的对中国年画给予了关注。1693年,英人卡姆培夫尔在日本江户得到一批木版年画携回本国,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成为其珍贵藏品。清代晚期以后,外国人至中国内地者渐多,年画成了他们猎奇收藏的内容,而今英、美、法、德、俄及东欧等国家的博物馆中中国木刻年画的收藏均相当丰富,真是墙内花开墙外红,令国人汗颜。
中国内地关注、收藏中国木刻年画的专家首推中央美术学院王树村先生,王树村生于年画之乡天津杨柳青镇,自幼受民间艺术熏陶,对中国年画有着精深的研究。他收藏了大量堪称孤本的中国历史年画,著作甚丰。其余如中央美术学院薄松年等也卓有建树,为人称道。
但总体上看,中国年画的收藏与研究仍属冷门,极有重视的必要。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中国年画尚未能占得一席之地。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对民间艺术重要性与内在价值认识的提高,中国年画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必将登上大雅之堂,大放光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1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