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产生了很多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传统节日形式多样,习俗内容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表现。今天就是大年三十儿啦,小编祝大家春节快乐,一起来感受下这些浇筑了时光印记的传统习俗之美吧......
大年三十儿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汉族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吃饺子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给红包
红包有长辈发给晚辈的,也有晚辈孝敬长辈的。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晚辈孝敬给长辈,感谢长辈一年的辛苦,并随红包一起送出新年的祝福。
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正月初二
回门、祭财神
回门又称“归宁”,即“回娘家”,是出嫁的女性回家探亲的日子。
北方在正月初二,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老鼠娶亲
民间有“正月初三晚上老鼠娶亲”的故事,所以晚上尽早就寝,不打扰“老鼠娶亲”。中国过年歌谣中唱“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大年初三早睡晚起,缓解前两日身体的疲乏。
正月初四
三羊开泰
初四又称“羊日”,“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这一天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正月初五
迎财神
俗称“破五”。这一天,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赶走坏运,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幸福。
正月初六
送穷
就是祭送穷鬼(穷神),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正月初七
人日节
女娲造人时,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正月十五
闹元宵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