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社会现实。其中也以生动的笔调描写了一些人物的葬礼,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丧葬礼仪、风俗和观念。
一、官宦人家豪华葬礼
《红楼梦》一书中以浓重之笔描写了秦可卿的葬礼,从中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官宦之家丧事的摆场。
秦可卿的葬礼异常隆重,花费极大。从时间看,从其去世之日起,丧事一直绵延到“七七”
49天灵柩送到铁槛寺为止,持续一个多月。
从空间看,贾府全府,从大厅到她居住的天香楼,全都举哀诵经。在路祭中,“宁国府街上一路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来官去”。送葬队伍浩浩荡荡,“扣压地银山一般”。49天后灵柩送到城外的铁槛寺,在寺内又祭奠诵经,丧礼又转移到了宁荣二府专门用来停放灵柩和安葬的寺院。
从人员看,也不同寻常。凤姐担任总管。为了办好丧礼,使用了大量勤杂人员,单是上香添油的、持幔守灵的,供饭供茶的,就有40人。夜晚巡视安全,只在各处走看小心门户、预防火灾的,也有30人。参加丧事的僧道人员,死后的49天里,108位僧人在大厅上念大悲忏经,另有99位全真道士在天香楼上打49天解冤洗业醮,灵前又有50名高僧、50名高道诵经修福,这已经是300多名法事人员了。参加葬礼的人员中,还有许多权势人物,有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有忠靖侯、平原侯、定城俱、景田侯、襄阳侯。一些王爷,如东平王、南安郡王、西宁王、北静王,也前来参加葬礼。官场的太太们也来了,单是堂客们乘坐的轿子,就有“十来顶大轿,三四十顶小轿,大小轿车辆,不下百余十乘,一带摆三四里远”。真是气派不凡。从花费看,秦氏的丧事花费极大。比如说,一副高级棺材价值1000两银子以上,为求体面给贾蓉捐了个官,也花了1200两银子。至于出殡、陈饰、丧宴所费,更是难以计算。
这么个豪华的葬礼,虽然有其特殊性(秦氏的身份特殊,与贾珍的关系特殊),但是也有普遍性。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就有重葬、厚葬之风,贾家厚葬秦可卿正是这种奢华之风的延续。隋唐时代,丧葬之礼列为传统的五礼中的凶礼之首,是一种占有重要地位的礼仪活动,是显示地位、财富、权势的一种机会。古代丧礼也讲究尊卑有别。皇帝死了叫崩,王侯死了叫薨,五品以上官员死了叫卒,六品以下官员或平民死了才叫死。三品以上的大官死了要立碑,“螭首龟跌”。跌高不得过
9尺,六品以上立碣,高4尺。唐朝对墓地的大小作了规定。官越大墓越大,唐朝开元年间规定,一品官员的墓地方圆90步,坟高1丈8尺;二品官员80步,坟高1丈6尺;三品官员70步,坟高1丈4尺;四品官员60步,坟高1丈2尺;五品官员50步,坟高1丈;六品以下官员20步,坟高8尺。平民方圆无步数,高不得超过4尺。这样,葬礼的豪华实际上也是出于炫耀权势身份的需要。隋朝时“王公百官,竟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玉,徒以炫耀路人”。唐代“近代以来,共行奢靡,递相仿效,浸成风俗,既竭家产,多至凋敝”。宰相李义府改葬其祖父时,高陵、栎阳、富平、云间等7个县征集民工,送葬车马,祭奠摆设,70里间,相继不绝。可见,荣宁二府豪华的葬礼正是继承了官宦人家的浮华之风,反映了当时官场中盛行着奢靡之风。
秦可卿去世之时,正是贾府荣耀辉煌的时候。它需要利用可卿之死来炫耀地位,拉拢关系,利用可卿的特殊身份和丧葬场合,与内廷太监、朝廷官员、王室贵戚联络感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把秦可卿的丧事办得体面豪华,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二、火化和土葬并存
《红楼梦》一书中,也反映了清朝时丧葬的主要方式:土葬为主,火化并存。
汉民族是农业民族,人们世世代代以农为业。农业以土地为本,作为心理的一种沉积,人民重视土地,安土重迁,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相传晋朝的重耳周游列国,寻求支持。有一次他向一位老农乞讨,老农用泥土扔重耳一行。其本意是表示对这些不事农桑的公子哥儿的反感,但是,重耳的随行人员认为这是大好的吉兆,因为古代认为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现在老农以土扔之,等于是以地相赠,预示着重耳快要得天下了。在这种重土观念的支配下,汉民族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实行土葬。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的葬俗也逐渐传播,佛教主张火葬,火葬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汉族开始有了火化的葬俗,火葬与土葬长期并存着。
火化到宋朝时较为流行。北宋的经济相当发达,商业繁荣,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这样,火化就日益流行起来,因为火化不占土地,也比较节约。北宋时河东地区流行火葬,南宋时,东南地区也流行火葬。“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惟恐不至,死则燔焚而弃捐之。”(《以中国通史》11卷,1015页)从《水浒传》中可以看到,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火葬的,并且当时已经有负责火化的专业人员。但是,土葬仍然是汉民族丧葬的主要方式。火化与统治者的孝道不符,因此不主张火化。1157年,宋高宗下令以荒地作为贫民的墓地,以此消除火化,但是作用并不大。第二年又下令禁止富户士族火化,平民死了,是火化还是土葬,各随其便。
从《红楼梦》对晴雯之死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清朝年间,中国除了土葬之外,也流行着火葬,火化与土葬并存,并且土葬似乎更为普遍。火葬常用于一种因传染性疾病而去世的人。晴雯死后,王夫人赏了她的远房哥嫂10两“烧理银子”,也就是丧葬费。王夫人要求他们“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他的哥嫂听了就送到南门外化人场。这种化人场,就是火化场。当时还没有什么设备,大概是架上树木,放上尸体烧毁就是。但按照晴雯的愿望是要土葬的,她希望能穿上宝玉的小袄静静地躺在棺材里。可见,当时既有土葬,也有火葬,大概对有传染病的死者实行火葬。其实晴雯患的并不是传染病,但是,王夫人误认为是女儿痨(肺结核),才强制性地进行火化。宝玉纪念晴雯时写悼念文章说,“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这也许是宝玉错认为晴雯是要土葬的,或猜想她是土葬的。不管怎样,土葬在当时显然是主要的丧葬方式。
从秦可卿托给凤姐的梦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土葬为主的丧葬方式,至少在官宦人家是如此。秦可卿托梦给风姐说:“目今祖茔中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土庄房舍田亩,以备祭扫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红楼梦》上卷,第175页)可见,有钱人家不仅购置坟地,还在坟地附近购置土地,既可作祭祀之用,又可作败落时养家之用。
事实上,宁荣二府早就建造了铁槛寺和馒头庵作为停放棺椁的地方。“原来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老了人口”是死了人的委婉说法。这里既有用来埋葬死者的墓地,也有寄放灵柩的地方,还有给送葬者居住休息的住宅。
三、丧葬中的观念和习俗
从《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些关于死亡的观念。
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是小鬼前来拘魂的结果。“世上凡该死之人阎王勾取了过去,是差些小鬼来捉人魂魄”,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认识的死亡的原因了。人们认为阎王下令后,小鬼们办事是很认真的,所以民谚有所谓“阎王跟你三更到,决不拖延到天明”。这是中国古代很普遍的对死亡原因的理解。
在当时人们的心中,阎王威严无私,但小鬼们则未必。他们奉了阎王之命前来拘捕死者魂灵时,会被好处打动。据《红楼梦》“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一回介绍,死者“若要迟延一时半刻,可以烧些纸钱浇些浆饭,那鬼只顾抢钱,该死的人可以多待些工夫”。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烧纸钱多半用于对阎王手下的小鬼们行贿,这可能因为当时吏治腐败,人们由此及彼,想象阎罗殿衙门中的官员职员也有腐败之风。只要多送纸钱银两,死期可以松动。阎王殿虽然有刀山火海,有油锅冰窖,还是遏止不了大鬼小鬼的腐败之风。
当时的人们还认为,阎王殿也有冤案,拘魂时也可能搞错。据与曹雪芹同一时代的清朝大学者纪昀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记载,献县有个韩姓的儒生生了一场大病,源脱、、朦胧间感到被鬼拘押到地府。后经有关部门复查,发现将他与另一个同名同姓的人搞错了,阎王府有关人员向他“落实政策”,并“赔礼道歉”。阴曹地府的领导追查责任,将捉错韩生的小鬼打了20大板,并派鬼送他还阳。韩生心中有气,说:“人命关天,你们怎么派出糊涂鬼,造成了我的屈死?”阴曹地府的官员对他说:“日月也会有错,鬼神怎么不会有错呢?我们已经落实了政策,不要再纠缠了。”韩生这才醒来。这可能是清朝冤狱遍地的一种曲折反映。
当时的人们认为,死亡后死者去阴间的道路阴森可怕,灵魂走向冥途,冥途上一片黑暗,间或有恶鬼威胁。因此,要点灯,要诵经。秦氏去世后,她的灵堂里烛火常明,脚后也昼夜点灯,为的是照亮行程。这种灵堂前点灯,叫做“传灯照亡”。僧人诵经,既是为死者祝福消灾,也是安抚死者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恶鬼。秦氏死后,贾府请了大批僧人前来念经,念的是《观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又叫“大悲忏”。据说能代人消灾,超度亡魂。
当时的官宦人家,十分重视风水。秦可卿死后,贾府就请了钦天监阴阳司的专职人员观天象,定历数,卜吉凶,辨禁忌。人们认为,死者的丧葬对于生者的祸福吉凶有密切关系,因此,要请阴阳先生临场指导。贾珍在秦氏去世后,就多次让风水先生考察风水。
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能转世。秦氏的灵柩在荣府停放了49天后,才放到铁槛寺。这期间,一直请僧人念经祭拜。为什么要49天呢,原来,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转生。降生每7天为一期,如果第一期没有得到生缘,则要轮到下一期再降生。七期为限。死后49天,死者祸福未定,死者的亲属每隔7天要请僧道诵经修福,使其早日投生。可见,当时人们的灵魂观念和灵魂转世的观念非常强烈。到了49天,或安葬入土,或送寺院安息。在出丧的前一夜,死者的亲人要整宿守灵,出丧起动棺材之时,要由死者的长子在灵前摔破一个瓦盆,叫作摔丧,也叫摔盆。秦氏因为没有生育,就由一个愿意为义女的丫头充当摔盆者。孝子或孝女要在灵柩前引路,叫作驾灵。这一次,是与死者作最后的告别,因此十分隆重。秦氏出殡时,“会芳园临街大门洞开,旋在两边起了鼓乐厅,两班青衣按时奏乐,一对对执事摆的刀斩斧齐”。还做了消灾洗业平安水陆道场,以超度亡灵投往幸福之地。当然,人们认为,也有不转世的灵魂,但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晴雯死后,正巧天上少了一位花神,所以她被玉皇任命为主管芙蓉花的花神。
《红楼梦》关于丧葬习俗的描写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清代风俗画,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于死亡的种种观念。《红楼梦》中的丧葬风俗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作者:朱长超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