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文章

土腔土调土杂技 民风民俗民间情

2015/2/28 10:43:03 点击数: 【字体:


土腔土调土杂技 民风民俗民间情

 吃苦耐劳,不懈追求是这些农家孩子优秀品格和成才之道。

土腔土调土杂技 民风民俗民间情
 
    们骑着独轮车穿梭在小巷胡同间
 

  土腔土调土杂技 民风民俗民间情

家门口撑起架势,即兴表演。

土腔土调土杂技 民风民俗民间情

一岁半的孩子像模像样地跟着爷爷练腿功

  土腔土调土杂技 民风民俗民间情

  七十岁的乔金生老先生表演起来像个老顽童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中原,中原杂技看濮阳,濮阳杂技东北庄”。倒立、翻转、走钢丝、柔术,这些在平常人看来都是专业人员表演的动作,在濮阳市东北庄老百姓眼中却是“小儿科”。东北庄,豫北一个普通的村庄,薪火相传悄然演绎着生生不息的杂技传奇。

  2013年10月18日,70岁的乔金生老先生,在自己家里,在众人惊叹声中,倒立、杂耍信手拈来,不喘不急。与老人形成极致对比的,是刚刚一岁半的马博睿,像模像样地开始学倒立、翻跟斗,活生生印证了村里的一句老话:“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玩杂技,都能露一手。”

  这个有着“杂技之乡”誉称的村庄,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习演杂技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中期进入全盛期,形成了著名的“乔、刘、李”三家班。乔家班最有名,曾奉清政府之命率团到日本、印度等20多个国家演出。如今的东北庄现有农户559户,其中“杂技世家”80余户,杂技艺人400余名。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在村办的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里,几十个孩子正在紧张地练功。看到记者走来,教练让他们稍事休息后给大家露两手。几十个孩子有的倒立,有的骑单车,有的表演扔草帽,各展绝活。

  160余人的学校里,孩子们平均年龄12岁,最小的学员5岁。他们每天上两个小时的文化课,其余时间便是练功。学杂技的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大部分会加入到各个团,到全国巡演,有一些会考到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还有的孩子参了军,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杂技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捷径。

  其实,村庄每一个角落都是杂技的乐土。苗圃旁,断壁下,麦田间,玉米秸秆旁,自家狭促的小院内,总能看到他们乐此不疲的身影。陶碗、瓷杯、板凳、木椅、雨伞、竹竿、杈耙、锄头、镰刀,在他们手里像被施了魔法,或飞动,或旋转,或移位,或轻落,总是准确无误、完好无恙,让人叹服,让人惊愕。

  不拘形式,不拘场地,田间地头是舞台,杂技杂耍是游戏,凭借着这种无需任何语言沟通的艺术,走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扬名海外。

  杂技杂耍“耍”出大名堂。凭着过硬的本领,一批批杂技人才从黄土地里走出,一个个濮阳标签的杂技节目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狮林春光》、《女子大排椅》先后夺得金狮奖,《攀登》荣获意大利杂技最高奖总统奖,《抖空竹》荣获意大利政府奖和最佳表演奖,《飞天》荣获德国第五届国际马戏节金奖,成为国内外同类节目的顶尖之作。

  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濮阳杂技在省级以上乃至国际杂技艺术节等大赛中获奖300多项。目前,濮阳市拥有各类杂技团体30多个,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经营收入1亿多元。每年在海外演出的团队有50多个,演员600多人,年创汇800多万美元。

  东北庄,这片杂技文化滋养的土地,它的未来与杂技休戚相关,它的明天将与杂技文化一起灿烂辉煌。作者:杨峰 谷武民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2013-10-23 )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