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年味?或许每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不管是鲜红的春联,还是崭新的压岁钱;热闹的庙会,还是热腾的年夜饭……尽管表现形式不一,其传达的对旧的一年丰收的欢庆、感恩,对新一年的祈福、祝愿的精神内涵则是一脉相承的。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总感觉这“年”过得是越来越索然乏味,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好像已不再热衷于自己在家做年夜饭;过年时一串门才发现朋友们早已不在家中;满街跑的孩子去哪儿了?红火的爆竹声怎么日渐稀疏了?难道真是我们把过年只当成了一种形式?春节里,从工作的繁琐中抽身出来,在一座座城市中体味最地道的中原年味儿。
鹤壁逛华北第一古庙会
逛庙会是过年期间永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而在鹤壁,逛的庙会着实不小。鹤壁浚县的正月古庙会是华北第一的古庙会。在鹤壁,如果过年时不去逛逛浚县古庙会,不去浮丘、大伾上烧烧香、拜拜佛,就感觉跟没过年似的。
年之味
浚县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来自晋、冀、鲁、鄂、皖等省及本省周边县市的香客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最高日客流量可达20多万人,是华北第一大庙会。庙会期间,传统的民间社火,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舞龙、竹马、武术、旱船等,热火朝天。尤为热闹的是正月十六,文艺团体纷纷登场。马戏团、驯兽团、杂技团、武术气功表演团,把庙会声势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地方小吃,香气扑鼻。铺牛肉、黄米糕、胡辣汤、稣火烧、石子馍、酸辣香麻丸子汤,不一而足,风味各异,煞是诱人。
说不完道不尽的开封年味
“腊八祭灶,年节来到。小妮戴花,小儿放炮。老婆儿穿花袄,老头儿哈哈笑。”这首童谣是开封年味的真实写照,在开封过年的热闹劲可是一点也不逊于古代。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街巷巷鞭炮声声,小贩沿街叫卖,声调悠扬;湖畔盘鼓,擂震天中。加上天空中的风筝、信鸽,地上的空竹、陀螺……活生生是一幅开封味的过大年风俗画。
年之味
开封清明上河园正月初一至十六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正月初一至正月二十一还有开封龙亭公园举行的大型灯会和翰园春节祭祖大庙会。盘鼓、高跷、舞龙、舞狮、旱船等精彩节目,更有黄焖鱼、炒凉粉、灌汤包等经典小吃,集中展示剪纸、琉璃画、木雕、木版年画、吹糖人、捏面人、糖画、冰糖葫芦等民间手工艺制作。
流行于睢县和兰考的“麒麟舞”,麒麟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安阳传统新年摩肩接踵逛庙会
对于安阳人,似乎总有一种抹不去的庙会情结。城市很小,却保持着一定的古代格局,虽然城墙已不复存在,可是钟楼、文峰塔这些古建筑却保留了下来,还有一些古老的民居,没有经过刻意修缮,原生态地散落在路边。春节期间上演传统大戏和充满中原特色的庙会,热闹非凡。
年之味
曲沟的“抬阁”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当年是为了欢送孔子而创作的歌舞形式,以“精、奇、绝、妙”著称,最初只有四驾抬阁,主要表演《钟馗嫁妹》、《八仙庆寿》、《九老图》、《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白蛇传》等神话故事。
安阳的文峰塔是城市的象征,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距今已有1000余年,此塔风格独特,上大下小,呈伞状,国内外罕见。
地坑院里过大年
以往过年出去玩,您住的肯定都是酒店或者农家院,但是到了河南,不妨在豫西的地坑院中住上几天,体验一下穴居过年的感觉。地坑院深入在平坦的黄土地中,融合在田园风光之内,形成了“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只闻欢声笑语,不见村落人丁”的地下四合院。
年之味
当地古来的乡俗是,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地坑院里、院外锣鼓声一天比一天热烈、激越,扭秧歌、唱大戏、荡秋千,这些传承千年的习俗一一上演。
当地的剪纸、泥塑、布艺声名远播,这种节日文化经过当地民间艺人的持续挖掘,已经形成文化产业,出现了多个剪纸、泥塑、布艺品专业村。
老洛阳的年味
洛阳自古是天下之中,“中国”一词最早就是指的洛阳。这里可以说处处是文化,步步是民俗。”行走在1000多年的历史街道中,感受到了古都的气氛及悠久的历史气息。逛老集,走古街,吃水席、小点,喝五星羊汤……
年之味
西大街是洛阳最老的街道,这里有很多老门老户的洛阳人,保留了很多洛阳人过年的风俗。临街店铺有卖鞭炮的、卖糖果的、卖枣糕的……应有尽有,到处是过年的景象。
河洛文化庙会、关林庙会上社火表演、抖空竹、挠杆等绝活表演,在各大公园也会举办牡丹灯会、灯盏,香山寺敲钟迎新春等多彩的节目,宫灯是洛阳市民过年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