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汹涌的城市化潮流中,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许多城市有意识地既修复了一批古建筑,也开发了一批仿古建筑。但是,一些仿古建筑看上去总让人觉得差点什么东西。细细比较仿古建筑与饱经沧桑的古建筑之间的区别,不难发现,仿古建筑普遍缺少文化内涵、艺术美感和感染力,它与古建筑“形似神不似”。不过,在位于云台山脚下的修武县七贤镇境内,在古色古香的小四合院和老民居的七贤民俗村中,一座仿清门楼的建造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为这座新崛起的民俗“古镇”又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仿古门楼,近距离感受穿越
青色的城墙、灰色的瓦、桐油漆的大门,一座十多米高庑殿顶式的仿清古门楼掩映在绿树鲜花中,显得格外巍峨壮观、古朴典雅。
仿清古门楼坐落在七贤民俗村的大门口,整个结构重现了古城门的模样,配合七贤民俗村内“古镇”的设计,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的味道。
走进这座宏伟的仿清古门楼,便是另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堂。放飞所有的杂念纷扰,聆听自然最真实的声音,在山水之间、云台脚下,穿越时空与心灵对话,和自然共鸣。
仿古的设计展现了曾经诗情画意、叱咤风云的风流,被日子的镰刀一茬茬收割,老去的不仅仅是容颜,还有那颗激情昂扬的心,风雨无阻,坦荡胸怀,厚厚门板也像陈述了一段岁月的清欢。其丰满、粗狂、俊美定格了一个时代的灿烂;细腻、巧妙、精致的雕刻工艺,展现了一个时代家族的辉煌。那雕栏的灯饰挂件,那匾额的精雕细刻,那悬梁的腾图走兽……像一只只嗷嗷困兽,大有一不小心都有冲出枷锁的可能。
流连于门楼前,仿佛唤醒了在岁月深处的记忆。旧时那门庭内缭绕的炊烟,青青悠悠,丝丝缕缕,含满草木的清香,轻风拂过,在庭院内跌宕回旋、袅袅升腾。眨眼工夫,如梦如幻的烟影便薄薄地覆盖在庭院之上,又飘飘然、丝丝缕缕缠裹着村庄。
门的由来,细品门文化起源
门,在中国人眼里是通向各处的第一关,它预示着一切的开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许许多多事物熏陶得文采绚烂,有关门的文化即是如此。
门出现的确切时间,难以考证,也不必细细考证。不过,早在我们的祖先穴居于岩洞那个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大概是从人类产生了家居意识,也就产生了门吧。山顶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不就是原始的人类之门吗?
门,既是房屋的外檐装修,又是独立的建筑。民居的滚脊门楼、里巷的阊阖、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因“门”而愈发独特。古人云:“宅以门户为冠带。”这道出了大门具有显示形象的作用。
门,还演绎出种种五彩斑斓的民俗文化:除夕门上贴春联与“福”字,正月初一贴鸡于门,破五“送穷出门”,上元节张灯祭门,清明门插柳,谷雨门贴符禁蝎,蚕月昼闭门,端午门悬艾菖,伏天城门磔狗,七月半门上挂麻谷,茱萸酒洒重阳门,冬至门上糯米圆……
民俗认为,门是内外空间分隔的标志,是迈入室内的第一关,因此,又将一家一户称为“门户”。曾有人说,中国古典建筑是门的艺术。其实,寻常百姓,门岂止是“艺术”,还认为关系到一家人的吉凶祸福,故将门置于修房造屋的首位。
青砖灰瓦,屋檐的五脊六兽
为了展现仿清古门楼的神韵,七贤民俗村的门楼按照五脊六兽的宫殿式建筑设计。
中国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据中国古书记载,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垂脊上的五条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这五条兽合称为“螭吻”。对螭吻,古书解释说,“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此外,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鹤仙人,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只有“金銮宝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
“中国古代建筑里,起脊的硬山式、起脊的悬山式和庑殿式建筑都有五条脊,分别为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五脊六兽所说的建筑形式,大多为硬山式建筑。除了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硬山式建筑可以只有前面的两条垂脊有五个蹲兽,而后面的没有,所以统称为‘五脊六兽’。”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人们以兽镇脊,实际上是祈求这些镇兽能避火消灾。在两坡瓦垄交会点,用吞兽严密封固,还可以护脊,防止雨水渗漏,既有装饰美,又有护脊之实效。
等级分明,讲究的大门规格
在七贤民俗村这座仿清古门楼的设计中,除了五脊六兽的宫殿式建筑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中间那两扇5米多高由百年榆木制成的大门了。
“这扇大门是有20多块10厘米厚的百年榆木压制而成。”高涛说,木门经过打磨、抽丝、压制、固定等多道工序制作,然后用五根大称和钢板固定,一扇门就重达千斤。在古代,如果想要开启这么一扇门,至少需要四个人。而现在,经过加工,一个人就能很轻易地打开。
除了这些,这扇仿古大门最典型之处则是门钉的设计。“最早的门钉只起加固门板的作用,由于一扇大门往往要由若干块板子拼起来,时间一久容易散开。为了避免散落,就在门板里头穿上带,又怕带不结实,于是再用门钉加固。后来门钉做得越来越整齐,横竖成行,钉子的数目也就成了等级的标志了。”高涛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门钉颇为重视,它是封建等级的标志。明太祖朱元璋,首开门钉列入典章制度,对王城规定了“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清代对大门门钉的使用在《大清会典》中亦有了详细明文规定:“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钉金钉,坛庙圜丘遗外内垣四门,皆朱漆金钉,纵横各九。”这应是取其“九九归一”,天下一统的意思。
对亲王、郡王、公侯等府第使用门钉数量有明确规定:“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也就是纵向上不变排列为九,但是在横向上每行要减二,也就是七颗钉,合计每扇门上为63颗钉。“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门钉减亲王七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也就是要减掉亲王府门钉总数的七分之二,合计18颗钉,这样一来每扇门上的门钉为45颗。七贤民俗村这座仿清古门楼的大门正是按照郡王府的级别设计,每扇门都有横五纵九45颗钉,级别可谓不低。
文化传承,厚重的民族文化
门,带着主人的尊卑、髹饰历史的风俗。我们今天能在七贤民俗村看到古代建筑上的大门,是设计建造者的心血,他们站在建筑学的立场上,致力于研究传统建筑美学形式,尽力把围绕传统建筑的其他文化因素剥离出来,继承和发扬它的精髓,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它的象征功能、礼仪功能等社会层面的作用。
“我们建造的这座仿清古门楼,不同于修葺一新的仿古建筑,看上去总让人觉得差点什么东西,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是设计建造者们在深厚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之下,用心模仿出来的,看得久了,就能从中品出仿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气息。”高涛说。作为一扇大门,它不仅表达了日常生活的现实使用功能,还表达着文化的精神价值,这是设计建造者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使其继承了传统文化,同真实文物或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保持同等的标准,并与七贤民俗村“古镇”的设计相得益彰。
其实,历史建筑的意义在于文化载体和先祖的创造印迹。一方面,作为文化的载体而言,历史建筑本身已经是当代人意识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印迹而言,历史建筑反映了古人的时代精神和生存状态,也包含了创造者的生命印迹。因此,包括仿古建筑在内的当代建筑也应该像历史上的建筑一样,力争反映出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历程。
这座仿清古门楼没有一味地陶醉在历史的辉煌与灿烂之中而过分地敬畏历史,而是借用历史建筑形式的解释系统作为“引子”,利用传统构件或吸收传统元素,创造性地继承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在传统建筑形式里注入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或许,这就是七贤民俗村所要追求的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要精心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刻意体现园林化情调的“天人合一”。希望有幸来此者不妨亲身体验,感受其厚重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