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文章

冬至习俗:九九消寒图

2014/12/19 18:12:14 点击数: 【字体:


    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九九消寒图其实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不管是可口美食,还是动人的传说,无不使冬至这一节气增添了不少百姓生活的情致和趣味,让人们在温暖与喜庆中迎接冬天的到来。

  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转暖,大地回春。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不清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其实“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北方传播较为普遍的“九九消寒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来“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趣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消寒图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圆圈九九消寒图

  最简单的一种: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旁边写上日期,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即待涂完圆圈便是“出九”的春天了。

  文字九九消寒图

  写九,是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就是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每划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天。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就数完了九。如常用的九个字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字的繁体),连成一句话,还能表现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其它的九字还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等,充分体现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梅花消寒图

  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气,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深。也有不用颜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阴晴雨雪的。《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女子一般将其挂在梳妆台边,每天涂胭脂时抹上一瓣,待八十一天过去,冬去春来,素梅也变成了杏梅。如此韵致的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还有人为了手续简便,先在一张纸上画九个大方格代表九九,再把每个方格分成九个小方格,共八十一个小格,每个小方格代表一天。从冬至日起,每过一天,便在一个小方格里用色彩、符号或文字注明天气的阴晴雨雪,每填满九个小格,就过了一个九,填完八十一个小格就出九了。

  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多样,鱼形消寒图、娃娃消寒图、葫芦消寒图等等,只要你肯发挥想象,就能创造出十分有趣的图形来。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论文网(2014-11-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