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鐢ㄦ埛鍚�  瀵嗙爜    娉ㄥ唽浼氬憳 鎵惧洖瀵嗙爜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文章

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赏时

2014/12/16 17:28:36 点击数:66 【字体:


    神话故事作为节日传统的一部分,以一种特有的文化范则,提醒着我们去认识和解读宇宙、人生、社会以及人自身。它浸润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则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努力追寻。

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赏时

嫦娥捧月  汉画像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就起源来说,它与我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与农事、历法、天象、节令紧密相连,但其最终得以久传与广布,则与神话传说有关。中秋节作为节日被民众赋予了一个“美”字——美的意境、美的情怀、美的渴望,即得益于节日里各种神话故事与寓言传说的浸润与滋养。那看似不相干的故事与故事片段,让人们与遥远的时代相连,睹物思人更反诸己,从而获得对真、美、善的深度认知,同时又能汲取应对生活难题的精神动力。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版本也很多。其中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嫦娥误吃仙药升天的故事。相传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一包不死之药,没有舍得吃,而交家妻嫦娥保管。谁料想后羿的徒弟逢蒙心存不轨,趁后羿外出打猎,准备抢药。嫦娥在威逼无策之中,只好自己吞下了不死药。瞬间,嫦娥竟真的身轻如燕,飞落在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回家的后羿了解真情之后,伤心欲绝,只有仰望星空呼喊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当晚的月亮圆润皎洁、清明如水,里面还有一个晃动的身影,如爱妻嫦娥。于是后羿急忙在院中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最爱吃的瓜果美食,以祈愿妻子不受冻挨饿,并寄托自己的相思之苦。附近邻里听说后,也都纷纷月下设案,向美、善一身的嫦娥祈求吉安。

  当然,也有传说是嫦娥偷吃仙药,飞升月宫之后变成蟾蜍;或射日之后的后羿变得狂妄自大并偷得西王母的长生不死药,美丽善良的嫦娥担心百姓遭受后羿的长期祸害,便偷偷吞下不死药,谁料竟飞天而去,永居于广寒宫之中等等。除了不同版本的口头传说外,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散见于各种古文献之中。学者考证,嫦娥奔月的故事首见于战国末期的古书《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篇》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妻恒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另《初学记》卷一引古本《淮南子》所描述的嫦娥最终是“托身月宫,化为蟾蜍,而为月精”等等。综上,嫦娥故事变体异本多姿丰富,正昭示着这一神话故事的永恒魅力。前述奔月故事之中,之所以以“嫦娥被逼吞药”的故事流传最广,首先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其次是人们相信神话故事的人物后羿与嫦娥都是真、善的化身。他们有责任与担当意识,是善良与义理的象征,令人钦慕敬仰并能福泽后人。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神话故事并不复杂,却是人们寄寓理想与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后人每于三五中秋之夜抬头望天之际,总会联想起与月亮有关的故事,浪漫、亲切,令人回味。

  玉兔光中系小桅

  长虹影里倒樽罍

  月有玉兔之说,民间久已流传,故事异文达至六七种。现列举三种,以示说明。

  故事一:传说天上有三位神仙,化作三位可怜的老人,分别向狐狸、猴子和兔子乞求食物。结果,狐狸与猴子都相应地拿出了食物去接济老人,唯独兔子当时什么都没有、无策为难。兔子自己既难过又着急,一心救人的它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告诉老人说:“我的肉烤了吃抗饿挡饥,不如吃我的肉吧!”说完,它就纵身一跳,跃入烈火之中。三位神仙大受感动,救出兔子之后,将之送到了月宫之中,并呼之为“玉兔”。从此后,玉兔在广寒宫里与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之药。

  故事二:传说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成了仙,听说了嫦娥的故事,同情她被逼而吞药又孤居广寒宫。于是就向它们四个可爱的女儿征求意见,问怎样能减少无辜受罪之人的寂寞?最纯洁可爱的小女儿说,有人陪她会好一些。于是兔仙最终派自己的小女儿去月宫陪伴嫦娥。后人为了纪念玉兔之美德,有时候直接叫八月十五的月亮为“玉兔”,因此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说。

  故事三:还有一种传说,认为玉兔本是后羿变的。因为嫦娥奔月,后羿实在是思妻心切,请求天神帮助。天神说有一种可能,就是将它变为一种动物。后羿想了又想,觉得可以变成嫦娥平时最喜欢的小动物——兔子。不过天神又说,变形之后,嫦娥不会知道兔子就是你后羿。为了所爱之人,后羿愿意这样做,并终日捣药于广寒宫之中。

  诗人问:“月中何有?”答曰:“白兔捣药。”上述关于月宫玉兔的三个故事版本,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实际上贯穿一条主线,即善有善报的道德评价,人之共有的良善认可,以及子孙绵延的文化信仰等。就人类学的研究看,神话故事不是过去时代的死物,乃是活的力量,随时产生新现象并随时供给精神动力的活的力量。同时,就故事异文而言,我们所关心的不是每个故事怎样一套一套地说,而是社会关系。玉兔故事的社会关系体现,首先是农耕文明的文化理念,其次是庶民百姓的情感与生活积淀,进而以内隐的方式承担起我们民族的文化质地与精神内核。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汉朝时,西河有一个名叫吴刚的人,本为樵夫,因醉心修道而成了仙。但是在天庭,吴刚犯了错误,被天帝贬谪到月宫之中去砍伐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同时,他还得到旨令:“只有砍倒树,才能豁免刑罚。”于是,吴刚在月宫之中开始劳作起来。可是,每每他刚砍一斧,斧起则桂树的创伤即已愈合,吴刚只好日复一日地伐桂不止。因为这个故事,人们也常常称月亮为“桂轮”、“桂月”、“桂宫”、“桂魄”等,诗人则往往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怀。宋人张先即有“桂轮”诗曰:“去岁中秋玩桂轮,河汉净无云。今年江上共瑶尊。都不是,去年人。水精宫殿,琉璃台阁,红翠两行分。点唇机动秀眉颦。清影外,见微尘。”好一个唯美流丽的诗境画意,好一个“清影外,见微尘”的无限遐想,诗之所以有意味,都在那言外之“意”的品读之中。这是“桂轮”意象所牵引的结果。

  关于“月中有桂”的说法,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刘安的《淮南子》:“月中有桂树。”晋人虞喜又有《安天论》云:“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宋之问有诗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李白则云:“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从唐代起,人们用“月中折桂”、“蟾宫折桂”来形容人科举应试。也是到了唐代,桂树与吴刚联系了起来,人们常讲的故事,遂为“吴刚伐桂”。具体说来,吴刚伐桂的故事也有几个版本,其中最权威也是最早的文字记载则见于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书中记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正因为原初的版本既没有说明吴刚因何被罚,也没有指出月中为何有桂,后人对这一故事的猜想,也便见仁见智,见地区见人群。钟敬文先生说:“传说是劳动人民对于历史的艺术摄录,它从纵横两个方面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的生活。”“玉斧琢月玻瓈声,月中桂树秋风惊”,是诗人对伐桂故事的叹咏之辞;“两个被罚的男女和一直想要救世的小兔子,在荒僻寒冷的月宫里,没有生出一丁点的故事,他和她想必都活在前世的罪孽里,现世再没有半点生趣了”,则是今人对月亮的猜想,情趣迥异、意味有别,这就是时代与人心的不同吧。

  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独特而细腻的生命感受,进而发展为鲜明而独到的文化创造,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以及月亮母题的诗歌、神话、文学、艺术等文化积淀,均是中国人在文化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神话故事作为节日传统的一部分,以一种特有的文化范则,提醒着我们去认识和解读宇宙、人生、社会以及人自身。它浸润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则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与努力追寻。景俊美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4-09-1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