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滨区钜桥镇曾是一个以繁华著称的大镇。据镇上的长者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镇上每逢双日就是大集会,最热闹的时候一天唱了18台大戏。
曾经的鼎盛虽已是过往,但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考证、追寻的印记。如钜桥镇钜桥村中的一栋老当铺,至今仍巍然屹立,向后人昭示着曾经的繁华。
建成已近200年 至今仍保存完整
市文物工作队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老当铺建成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7月19日,记者在村中几位老者的引领下,找到了这栋建筑。它坐落在一座幽静的小院中,院里树木青翠,主人种的蔬菜也长得很喜人。
78岁的村民万得道告诉记者,这栋建筑因在建成初期被用作当铺而得名“老当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多次被用作作战指挥部,如今村里的人都称它为“平望”(当地方言,意指较大的建筑)。
记者看到,这是一栋长约10米、宽约7米、高约15米的3层砖木结构建筑。从正面看,墙体上面有6个圆拱形的窗户,下面还有两个方形的窗户,台基高约1.5米,门前有6级台阶,平望顶部还建有垛口。因为年代久远,它的外墙体已成灰黄色,上面还有几道颇为明显的裂缝。
“当年,一个山西人路过钜桥镇,看到这里人丁兴旺、商业发达,就在此盖了这栋平望,开了当铺。后来,他的后人又把平望卖给了一个叫李维成的山西人。”今年68岁的村民王灿耀向记者讲述这栋房子的历史,“在那时当铺就相当于银行,主人的防御意识特别强。它的墙体很厚,门窗都用铁皮裹着,顶部的垛口是为了方便望。小时候听村中的老人讲,当时钜桥镇上有一南一北两家当铺,这座平望就是当年的北当铺,那时候当铺的生意好着咧。”
记者看到,老当铺大门上的铁皮已经锈迹斑斑、残破不堪。村里的老人靳殿营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这栋平望被钜桥镇王下雾村一个叫赵老紫的地主买走。后来,又被国民党某部当成仓库使用。“墙体上那几道明显的裂纹,就是因国民党部队储存粮食过多,挤压墙体导致的。后来闹饥荒,这里储存的粮食被饥民一抢而空。”靳殿营说。
陪同记者采访的市古朝歌文化研究会会长陈绍国说,这座建筑历经多次战火仍能保存完整,很是不易。它的构造、做工,都非常有时代特色。
对研究清朝中期的区域性建筑文化有一定意义
如今,平望里堆放了许多杂物。正对门口的墙上,贴着毛泽东和其他开国元勋的宣传画,从发黄的纸张来看,画已有些年头。一楼的右侧,是一架老式木梯,可由此上楼。
记者细看房屋的构造,每一处都透露着沧桑:包铁的门框、木门,门前光滑的石阶,透露出昔日的兴盛繁华。与平望相连的西厢房外墙上,还刻有建造时间,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光元年(1821年,编者注)三月……”的字样。
市文物工作队工作人员说,他以前到这里考察时,感觉这种建筑在我国北方并不多见。“它能保存得这么完好实在难得。它虽然是单体建筑,却体现了当时的建筑特色,如厚墙体和既能望又能起到装饰作用的垛口。”他说,这对研究清朝中期的区域性建筑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记者离开时,现任屋主侯永胜一直送到门口。这位曾远近闻名的战斗英雄、上世纪40年代的浚县浚西游击队队长,因为抗战有功,在土改时,村里将这座他曾经的指挥部——平望连同西边的厢房一块儿分给了他。这些年,侯永胜和他的家人一直住在这里。记者相信,他的英雄事迹和这座平望的沧桑历史,以后依然会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记者 陈海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