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历史传说 >> 古老传说 >> 浏览鹤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朱三太子与青龙寺的传说

2013/5/21 9:48:04 点击数: 【字体:


    话说明朝后期,政治极度黑暗,土地高度集中,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阶级矛盾日趋激烈,明王朝已濒临溃灭。在这种形势下,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于公元1627年登基。在他统治期间,皇室官僚广占民田,赋役苛重,天灾流行。从崇祯二年(1629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连年发生严重旱蝗灾害,草木枯焦,庄稼绝收,农民吃树皮草根,甚至吃白石粉。然而明政府照旧催征田赋,还不断加派军饷,广大农民实在活不下去了,纷纷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支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们提出“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口号,深受城乡广大群众的拥护,起义军队伍很快就发展到几十万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在西安建国,年号大顺,建元永昌,并积极准备对明政权举行最后攻击。军情讯息很快传入北京。崇祯皇帝急命礼部尚书王铎奉手谕去南京募兵。王铎在途经河南浚县时下榻于察院(今浚县第一实验小学),并於崇祯十七年二月七日游大伾山,在龙洞南摩崖石上题字,即现存的“鹭涛虎岫”和“仙崿”两处遗迹。

  从崇祯十七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北上,经山西大同、宣化进入居庸关,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已至北京城西。城外明军三大营不战而降,北京西郊的农民也起来帮助李自成的军队攻城。就在这紧急关头,崇祯帝密诏三太子的贴身太监王之明,让他尽量多带些金银财宝,换上普通人家的衣着,带领三太子逃出京城,“赴南京冀得”,就是奔三太子的伯父福王朱由菘(崇祯帝的堂兄)那里避难。

  说到福王,诸位会问,他不是在河南洛阳为藩王吗?怎么又到南京呢?事情是这样的:第一任福王叫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儿子,于万历(明神宗的年号)二十九年(1601年)封为福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到河南洛阳就国,得良田两万顷。他到洛阳就任藩王后,淫乐无度,广蓄家产,贪暴成性,再加上连年蝗旱灾害,广大农民恨其万分。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洛阳城,杀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以平民愤。其子朱由菘带上母亲邹氏逃出洛阳,渡过黄河北上到了怀庆(今河南沁阳)。第二年农民军攻占了怀庆,朱由菘母子失散。犹如丧家之犬的朱由菘又逃到了南京,并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继承福王封爵,并蓄集江淮兵力。因此,崇祯命太监王之明带三太子“赴南京冀得”。

  再说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农民军攻进西直门并迅速占领整个外城。此时紫禁城内慌乱成一团,后宫的锦衣卫、太监宫女们纷纷携财宝等物逃走。当晚,崇祯帝下诏把皇后和嫔妃们一律赐死。三月十九日晨农民军攻占了紫禁城,崇祯帝在贴身太监王承恩的带领下,离宫出后宰门登上万岁山即煤山(今景山),在一棵老槐树上吊死。同年五月福王朱由菘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封王铎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到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二十四日,清军攻占南京,王铎降清,福王逃至芜湖被俘,次年被杀于北京。这是后话。

  回过头来再说朱三太子主仆二人,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逃出京城后的第四天,便听到南逃的人们纷纷传扬京城全部失陷,崇祯帝已自缢煤山。太监王之命生怕农民军追捕,又恐被人们认出主仆二人身份,所以带太子尽量走一些人烟稀少的荒僻路径。因王之明从未出过宫门,且太子年幼,故而行程十分缓慢。至顺治二年(1645年)秋,二人才走到河南浚县城西顺河街,投宿在高家老店。主仆二人正用晚饭之际,听其他住店的客人议论:南京早被清军攻破,王铎降清,福王被俘云云。主仆二人听后,万分惧怕,心灰意冷,一夜未眠。在走投无路、复兴社稷无望的情况下,王之明决定,在浚县浮丘山西麓,卫水之东傍(今浚县城镇菜园街南头路东),择吉地五亩,面南建寺院一座,取名曰“青龙寺”(又叫天放禅院)。主仆二人落发为僧,王之明取法号为孤大僧人,太子取法号为天放僧人,主仆二人以寺院避劫难,终日侍佛为事或云游他地。之后,寺内又收了不少僧徒,寺院香火渐渐兴盛起来。朱三太子天放,随着年龄的增长,思念母亲的心情越来越重,在孤大僧人王之明的策划下,在青龙寺北一箭之地(今浚县城镇菜园街路东“三霄亭”院内)建一座庙院,取名“遥参亭”,专供朱三太子天放母亲灵位。每逢五日晚,天放僧人均到遥参亭母亲灵位牌前,面北遥望天空,嘴里念念有词,参拜母亲。光阴似箭,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冬,孤大僧人圆寂,葬于浚县城南五里许大道东侧,其墓塔因距浚县城内中心“文治阁”五华里,故人们俗称五里塔。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天放僧人圆寂,葬于寺院东侧浮丘山西麓山披上。两座墓、塔皆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浚县县令刘德新曾骑马巡访青龙寺,见寺院已荒落,惜哉之下赋诗一首,并令属下刻于碑上留念。其诗题名为“过天放禅院不遇”。诗的内容是:不堪匹马晓霜前,因到双林一问禅,香案沉云僧寂寐,石床坠叶鸟翩翩,客来窃喜虎溪近,人去空留龙杖悬,我已长生频觅诀,无生更拟礼生仙。落款为:清康熙岁次壬戌之秋白云岭石痴抱元子题。刘德新的图章也刻于石碑之上。刘德新的号为抱元子。石碑今尚存于浚县城镇菜园街村民委员会对门路东“三霄亭”庙院大殿拜厦南墙上。青龙寺毁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据当地老人说,当时寺院内有大石碑数座,寺院后院有喂养牲畜的大石槽三条,每条皆有数尺长。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青龙寺的盛世之景。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青龙寺的旧址被村队规划为民宅。有当地村民讲,寺院里的石碑被埋在一民宅的根基下。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