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安阳

林州更名“红旗渠”的利弊之辩

2014/12/25 10:56:01 点击数: 【字体:

林州更名“红旗渠”的利弊之辩

 红旗渠文化旅游的核心景点“青年洞”

林州更名“红旗渠”的利弊之辩

红旗渠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工天河红旗渠,曾让林州蜚声海内外。近日,林州当地官方主办的红旗渠网,发出一则“民意征集”——如果“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张家界一样给百万林州人民带来不争的红利?这则民意征集一出,引发舆论围观。

    在20世纪60年代,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民众为改变生活生产,自力更生耗时10年从太行山腰修建了纵横千里的水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如今的红旗渠早已声名远播,不再是简单的一项水利工程,而是林州市的地理、文化坐标。

    反方:更名弊大于利

    反对者认为更名弊大于利,是瞎折腾。他们认为红旗渠确实有名,值得推广,但不用将景点上升为地名。与只有几十年历史的红旗渠相比,林州历史更悠久。从隆虑到林州的沿革,是林州的一部文明史。红旗渠虽比林州名气响,却不能涵盖林州2000余年的历史。

    即使林州市改名成功,也掩盖了代价的惨重。改名意味着原名的失去,相应的地域及其对应的地名是历史延续的产物,既已成为当地百姓的故土认知、情感归属,其属性的唯一性,也成为不可复制的珍贵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无疑是价值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

    但不成功的改名,必定让林州市付出沉重代价。一方面,这牵扯到浩大的工程,居民身份证、户口、单位名称、公司公章、地图等都要改。当地市民也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另一方面,改名也可能割断一座城市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毁掉城市的文脉。

    正方:改名也是生产力

    有些网民则对更名建议表示支持,他们认为改名也是生产力,可以打响当地品牌。“穷则思变变则通”,对林州来说,改地名就是契合发展所需,无可厚非。

    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县一级以上地方改名的并不少见:1988年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1994年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2001年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10年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都是迎着争议却收获红利,并呈现出连锁效应。

    相关人士表示,这些地方所更之名,或用著名景点来替代,或还原历史悠久的称谓,共同点是用更知名的地标取代原有的行政区划名称。这既有利于地方文化标志的软推广,也更方便记忆地名,避免出现空间上的错觉和指代上的混淆。对林州等地来说,改地名或许就是契合谋发展所需,只要遵循了法定程序,经过了缜密的利弊权衡,就无可厚非。

    更名需要谁“点头”

    林州市政府一名官员表示,林州改地名一事尚未上升到政府决策层面。河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副处长靖铭在接受采访时称,林州属于地级市,如果更名需要逐级申报,最终由国务院审批。

    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等法规,只要符合程序、经过批准,地名是可以改的。只是,地名并非随意想改就能改,改地名至少要敬畏历史传统、充分听取民意,而不能仅靠官员和专家拍脑袋决定。

    在1979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中,关于更改地名也有着极为严格的审批程序。根据《规定》,“地名的命名、更名要慎重对待,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走群众路线,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不得擅自决定。”

    现在,林州市通过官方网站征集民意,做出了征集民意的姿态。专家建议地名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办事,严格把关,不能助长急功近利、割断历史的改名风潮。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12-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