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旺背阁
灯节花糕
“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五的灯”,元宵节是中国年热热闹闹的“压轴戏”。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谜语……热热闹闹的欢聚、喜庆团圆的节日气氛里,传承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元宵节即将来临,各种民俗活动也都在紧张的筹备中。咱们安阳的特色民俗可谓精彩纷呈。
灯节会
城隍庙可谓是安阳民俗文化的圣地。每到元宵节期间,这里的各色民俗活动就陆陆续续呈现在大家面前。老鹰抓小鸡、斗拐、推圈、抄交、打陀螺,大家玩得不亦乐乎。这些民俗活动可能只是存在于大家的记忆中,而县里的民俗活动却是搞得如火如荼。
在内黄县有个普通的村落名叫李官寨村。李官寨村位于内黄县城南31公里,北距梁庄镇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东与白庄、三拐村为邻;西与苏村、常村毗连;南界滑县东呼村。在这个村庄里流传着一个不普通的传统节日——灯节会。
灯节会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整个灯节会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天仙圣母”的准备阶段、迎请“天仙圣母”、拜祭“天仙圣母”、辞送“天仙圣母”。这其中最盛大的就是拜祭“天仙圣母”。
拜祭“天仙圣母”:正月十四早起,由大会首负责安排六人端六样物品:脸盆、水、手巾、木梳、篦子、镜子。其中水是两种:一种用于洗脸,一种用于漱口。最后还有一道茶。这六个人分两班,手持端着以上供品的托盘,分十二次(道),在神棚内正、倒走三圈,号佛完毕。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分早、中、晚三次上供,仪式同前。
辞送“天仙圣母”:正月十五早上,在神棚内上大供,所谓的“大供”是指在一个八仙桌中间放上一个多层用小麦面、红枣蒸成的“大花糕”,上面放着三个红点馍;在花糕的周边有十大碗供品;碗外围是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十献供品分放在十个菜碟内。在八半仙桌四角四个碟子内的供品为压桌,这便是上的大供。而后,还要换大米饭,送寿面,至此,上大供仪式结束。
灯节会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在这期间,不知经历过多少的战争与自然灾害。据老一辈人说,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靠北二十里便是日军的军营驻扎地,李官寨村也是当时“三光”政策的实施地,也更是多次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尽管历经沧桑,村民们还是把这一民俗传承了下来,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实属不易。
近几年,灯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灯节会更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吸引了广大周边县镇的群众前来参拜观看。灯节会越办越红火,影响也越来越大。
内黄背阁
所谓背阁,即在成年人的肩背上,根据平衡力学原理,运用铁拐支架和人物道具,通过绑扎伪装、美化造型而塑造出来的一组组艺术情节。内黄的背阁在咱们安阳称得上是专业水准。
背阁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层表演者称为“上装”,由3岁到8岁的男女儿童(也叫阁婴)扮演;下层表演者称为“下装”,在整个表演中起基座作用,由熟练掌握各种表演技巧的青壮年扮演;中间部分称为“中节”,是由套在青壮年背上的一套铁制背架和用于固定上面儿童的支架组成,外部用与剧情有关的标志性道具装饰。
背阁也叫背故事儿,每架阁都是一出传统戏剧故事。楚旺背阁上装、下装及中节都与剧情有关,上装和下装为剧中男女主角,中节为标志性道具,上装和下装通过中节小巧的铁芯子连在一起,上中下浑然一体。
楚旺背阁的奥妙,常常表现在中节部分。中节铁芯子的捆扎讲究技巧,巧妙地隐藏在伞、树枝、花篮、帽沿等道具里,使观众感到很神秘。
背阁表演,一般由12架阁或24架阁同时进行。下装脚踩乐点走动,时快时慢,慢时走,快时跑,按规定的程式,走出八卦阵、长蛇阵等阵式。上装自己作动作,表演传统剧目中的一些典型情节或武术套路。
楚旺背阁表演时,联络员骑马先行探路,报告表演地点;开路炮手、旗手、彩船、乐队等排列在前,背阁表演者在护卫和执幡人(也称标枪手)的保护下列队出演。整个表演过程,以大鼓、双钗、小铙、锣、长号(或唢呐) 等乐器伴奏,烘托气氛。炮队、乐队、旗手、标枪手、护卫和观众前呼后拥,场面宏大、热闹。
楚旺背阁,由历届“人和会”管理、组织演出。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沿镇区大街巡回表演。三天各有侧重:十五拜庙,十六串街,十七自由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