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安阳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安阳

中国木版年画之乡马兰集村:木版年画再次绽放光芒

2012/8/20 9:21:53 点击数: 【字体:

中国木版年画之乡马兰集村:木版年画再次绽放光芒
艺人们在为木版年画着色

中国木版年画之乡马兰集村:木版年画再次绽放光芒
木版年画《镇宅虎》

中国木版年画之乡马兰集村:木版年画再次绽放光芒
耿建设的儿子耿尚峰在制作刻板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小时候,只记得老人说过开封的朱仙镇是木版年画的出产地,谁曾想我们的家乡——滑县就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北方年画中心。3月10日,带着儿时的记忆,记者走进我市文化产业特色村——滑县老店镇马兰集村,亲身领略了这一古老、独特文化的魅力。     难割舍  几经兴衰得以传承
      
    走进马兰集村,记者发现几乎家家户户的中堂都挂有一幅木版年画,再接着打量四周,刻板、墨盒、画笔等随处可见,文化韵味十足。
      
    在村里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中,耿建设,这位滑县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向我们讲述了滑县木版年画数百年的起落兴衰。
      
    马兰集村在历史上是一个古镇——金火镇,是滑县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和盛产地。相传元大德年间,山西震灾,有能工巧匠移居这里,绘佛、儒、道诸神像以供百姓信仰,后刻板试印,成为滑县木版年画的前身。到清乾隆年间,滑县木版年画鼎盛一时。之后,列强入侵,国势渐衰,滑县木版年画也逐渐萎缩。新中国成立后,滑县木版年画重新时兴起来。但从“文革”开始,滑县木版年画遭遇了十年浩劫,不计其数的刻板被砸被烧,仅有一小部分或偷偷埋于地下,或藏于房顶、夹墙才得以保存。改革开放以后,滑县木版年画得以大量生产和销售。随后,因版画内容渐渐不被年轻人接受而再次走向低谷,不少留存下来的刻板也被文物贩子买走。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耿建设说,“著名学者冯骥才实地考察,使滑县木版年画在我国民俗文化界引起轰动。不少村民又开始重操旧业。”
      
    对木版年画,马兰集村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记者在马兰集村走访发现,无论是否长期从事木版年画制作,多数村民家里都存有木板年画的刻板,少则几块,多则百余块,至于年画的制作工艺,更是妇孺皆知。在80多岁的村民杨红俊老人简陋的画室里,除了一张木床,到处堆放的都是颜料、画笔和木版年画。墙壁一周已深深渗入墙内的斑驳色块,似乎在向我们讲述着老人几十年作画的艰辛和执著。老人告诉记者,他从17岁开始从事木版年画制作,至今没有停止过。当记者问起他对木版年画的感情时,老人笑着说:“要是不爱,能干一辈子吗?”
      
    敢称奇  工艺独特堪比一流

      
    2006年11月25日下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来到滑县,对这里的木版年画进行了认真考究,在对刻板和年画一一观瞻后,他认定:这儿是半个世纪以来新发现的中国古版年画之乡,是艺术上完全独立的年画产地,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今天已被遗忘的北方年画中心。
      
    这一论断,无疑是对滑县木版年画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充分肯定。
      
    滑县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繁杂,古老而独特。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比起来,滑县木版年画没有红、绿、黄、紫、橙色版,只有一个墨线版,剩下的全靠手绘色彩。 “可以说,朱仙镇年画‘版’味有余而‘画’味不足,而我们滑县的木版年画则是‘版’味不足而‘画’味有余,更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耿建设说。
      
    在耿自臣、耿自让兄弟家里,记者了解到了滑县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先把刻板放平,在上面将墨汁涂抹均匀,铺上白纸,然后用自制工具打磨后,便完成了整个工艺的第一步——印墨线。印好风干后,将其固定在墙壁上,手拿画笔和彩色颜料盒,用平涂、晕染、水墨、刷色等染色技法为年画着色。着色后,因颜料经过了稀释、调和,使得年画看起来绮丽而缤纷,像国画一样。“这全部是工夫活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像这样一幅小的《五鬼闹钟馗》都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耿自让告诉记者。
      
    在内容方面,滑县木版年画以神像、族谱、神话故事、山水、戏曲故事等为主,以中堂、门神、灶君、对联、扇面等形式来表现,主要与民间信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代人与天地之间一种和谐的期望。“它的风格古朴率真,独具个性,自成体系,体现了佛家、道家、儒家思想,是民俗艺术品中的上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滑县文化局原局长魏文庆如此评价。
      
    盛赞滑县木版年画的还有北京大学原校长柯杨、郑州大学教授冯敏、河南大学教授李惠良等知名学者。在评价一幅以“朱砂涂满”的《七十九位全神图》时,冯骥才说:“这绮丽又雅致的色彩,松弛的类似毛笔的线条,特别是写意般平涂在六尺大纸天界众神上的朱砂,使我感到这样风格的年画前所未见。”
      
    最期望  产业壮大富足一方

      
    “我做梦都想着马兰集村的木版年画产业能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滑县一颗闪耀的金星。”在采访中,耿建设不止一次对记者说出自己的期望。
      
    2006年,滑县木版年画得到认可后,在滑县县委、县政府和老店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马兰集村迅速成立了马兰木版年画研究会、马兰木版年画协会等保护、研究机构,对年画进行全面搜集、恢复、补救保护。
      
    要发展,就必须先把遗失的旧刻板恢复起来。耿建设告诉记者,1999年前后,仅自己一家就卖掉了100多块旧刻板,只剩下不到40块。“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就是祖先的罪人,肠子都悔青了。”为此,他痛下决心,一定要把卖掉的刻板重新恢复起来。不过,令他稍感欣慰的是,当时卖刻板时,他把所有的刻板都留下了画样,再加上自己有雕刻手艺,所以恢复起来不成问题。这几年,他带着儿子辗转好多地方,高价买回了梨木,把当时卖掉的旧刻板全部恢复了起来。与此同时,耿建设还会同马兰木版年画研究会其他人员积极创作,设计出不同题材的新版40多块,其中廉政类30块、各民族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5块、新风尚类 10多块。
      
    为了使滑县木版年画形成产业,去年6月,耿建设和滑县文化局有关人员一起到开封朱仙镇进行实地考察。经一家文物商店老板推荐,他认识了曾经开发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西安一家文化礼品公司经理。这家公司对滑县木版年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多次到马兰集村考察。目前,双方已经初步达成投资开发意向。为此,耿建设兴奋了好几天,他说:“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儿,不仅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得以传承,我们马兰集村也可以因此走上致富路。”
      
    采访结束时,耿建设带着记者参观了位于村委会大院内的马兰木版年画社。“这里现在是年画研究会成员的创作之地,等我们的产业粗具规模后,这里便作为集培训、生产、销售、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年画中心,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耿建设自信的话语中,记者仿佛看到了马兰集村木版年画在不久将来的繁荣景象。(本栏目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瑞峰摄)(原标题:马兰集村:木版年画重绽异彩)

    来源:安阳日报          作者:李瑞峰             2010-03-23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