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安阳

试探李剑晨先生的中国画艺术(2)

2013/10/30 17:01:17 点击数: 【字体:

    自从确立了方向后,国画的改革创新便成了他毕生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他激情满怀地创作了许多国画、水彩画、油画佳作。1955年,他觉得水彩画能够更好地反映沸腾的工地、壮观的高炉、繁忙的海港等生产建设场景,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赞美劳动人民,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于是,他暂时放弃了中国画创作,致力于创作水彩画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尽屈辱和折磨,被迫放下心爱的画笔,因此,从1956年到1976年这一时期很少画中国画。笔者限于手头资料,又未一睹这一时期花鸟画的芳容,故不便妄加评论。但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人物画《李时珍采药图》、《唐宫女战袍诗》、《活字版印刷》、《牧鹅图》等大都参加过全国美展,均是可以传世的佳作。其中,《李时珍采药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唐宫女战袍诗》刊载于《中国青年》杂志。所绘人物骨法用笔、兼工带写,并借鉴西画的色彩和构图,先用线描勾勒,尔后敷色,造型准确,神形毕肖。这个时期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参酌西画所绘中国画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亦不无新貌,创新改革的成就已显而易见。

    (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剑晨先生完成了《水彩画创作技法》,他的理论体系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水彩画技法奠定了基础,使中国水彩画在国际水彩画坛上占了一席之地,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切实为振兴和发展中国水彩画并将其推向国际画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时,他又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画创新研究方面。在改革创新中国画中,他对中西绘画进行了长期认真的反复比较和深入详尽的分析研究 ,认为:“中国画从宋代举起文人画旗帜后已经历七八百年的历史,当然出了不少名家,但变化并不大,看看故宫画廊即可了解这一切。有的外国画家看了中国历代画作后,大惑不解,怎么中国历代绘画都是一样的呢?这还不使中国艺术家汗颜!这至少说明中国画缺少变化。”

    “中国画的特点是笔墨,这是我国绘画艺术宝贵的传统,我们必须坚决地保持住这种宝贵的历史。但为了革新,为什么不可以在色彩上下一番功夫呢?”

    “一种绘画没有色彩,就是感到不振奋,总感到是一种缺陷。如画一面红旗,很难用黑色去表现它。所以,我认为在国画中对一切事物质量感的表现,运用色彩还是必要的,这就使我运用色彩补充国画缺陷树立了信心。”

    “另外,传统中国画特别是花鸟画没有背景,这使表现力和感染力减弱,人们很难在白纸上表现一朵白色的花朵,而如果衬以背景,这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因此,我也要在中国画所缺少的背景问题上大做文章,以求别开生面。”

    “西画写实,实体易懂;中画写意,笔墨难懂。所以,西画改革创新,要吸收一些中画写意手法,而中画改革创新,则要吸收一些西画写实手法。”

    在中国画改革创新的思想基础上,他指出:“盖国画之难,主要为如何创新问题,晨以为继承不能泥于古,创新不能离于源,这样才符合于事物发展之规律。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皆不可取。晨以为在绘画上,色彩就是力量。色彩之日益丰富,结构之日益严谨,乃国画发展之必然途径。”他也正是坚持按照这一“必然途径”进行中国画改革创新的。最近,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在一次艺术研讨会上说:“中西融合大思潮是20世纪中国画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绘画的成就、得失、成败都和中西融合的思潮有关系,过分强调西画的影响或者过分强调保持中国文人画传统,都会给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此论无疑是客观正确的。因此,李剑晨先生在探索中国画改革创新中提出的“继承不能泥于古,创新不能离于源”等艺术主张,路子是正确的,对中国画的发展是积极有利的,产生的影响也是十分广泛的 。

    李剑晨先生找到了中国画改革的切入点,明确了创新方向后,对于运用西画色彩和构图方法创作中国画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从容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气馁,没有停步,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锲而不舍地进行着探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5年多的攻关试验,他在水彩画颜色里面加上墨,水彩画颜色便有了厚重感,就变成了中国画颜色,而且不褪色,终于成功地将西画色彩自然融入传统笔墨的中国画里,使中国画的色彩焕然一新,对中国画的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解决了中国画的色彩问题,又在中国画的背景及构图上作出大胆的探索之后,其中国画的创作激情格外高涨,一发而不可收,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时有创新。以至于在他93岁生病期间仍念念不忘探索中国画的创新,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中画拟用灰暗底色作人物画,用粉色作画,暗色背染等方法技术都在尝试中。”□ 冉法顺【原标题:试探李剑晨先生的中国画艺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安阳日报 2012年12月7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