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初,已届花甲之年的王革勋从我市文化事业部门退休后,致力于中国古都与周易研究及诗歌创作。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写出了30多篇古都学研究论文,如《关于殷代灭亡的都城问题》、《商季前后都邑考》、《安阳最早城址及地名采源》、《关于鬼谷子与云梦山若干问题初探》、《解放前后安阳地区的戏曲》、《论商纣王》、《安阳四次解放简介》、《甲骨文简明知识问答》等。其中,《论商纣王》被河南大学《史学月刊》、《山西大同高专学报》等权威性学术刊物发表,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养成研讨学问之风》、《安阳城址名源古今考》收入人民日报社《中国党政干部改革论坛》一书。此外,他还发表诗歌600多首,编纂出版《淇洹集》、《淇洹吟咏录》、《战士历程》、《学广集粹》等,并参与兰州大学出版社主编出版的《国民党九千将领》一书,撰写中将、少将31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革勋在认真研究古都学的过程中,坚持读书不唯书,敢于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大胆纠错。2000年,在第17届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上,他提交了论文《古都彭城及有关问题》。文章指出,关于《史记》中所说项羽“破釜沉舟”所在地的研究,唐人司马贞和近人王伯祥的注释是错误的,指明项羽巨鹿救赵,经过的地方是河南安阳,“破釜沉舟”发生在楚旺镇,而不是前人所说的山东曹县。 2004年,中国古都学会第21届年会在郑州举行,王革勋在会上发表两篇论文,分别为《试论郑州的古都地位及郑州、安阳两地古都的历史渊源》和《古都绍兴及赵文化浅析》。在前文中,他第一次提出商汤的祖先契所封商地在漳河两岸的林州、安阳、涉县、磁县之间,为研究先商起源打造了一把钥匙。后文就越文化提出三个问题,进一步充实了有关“卧薪尝胆”、西施、范蠡等史料研究。
王革勋在潜心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同时,对鬼谷子学也有较深入的研究。1994年10月,在第一次鬼谷子学术研讨会上,其论文《关于鬼谷子(王翊)和淇县云梦山的若干问题初探》认定淇县云梦山即王翊所隐居的清水鬼谷,被收入国防大学编印的论文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外,王革勋还积极发挥余热,为我市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建言献策。1996年,他牵头组织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具有较高学识水平的离退休干部,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广播电视老干部评论组,坚持每周对已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认真评论,持续至今。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年已79岁的王革勋仍起早贪黑,在研究学问中辛勤耕耘着。“活到老,学到老”,他的晚年生活因此充实而快乐。作者:陈志民【原标题:安阳文化老人王革勋:退而不休学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