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越调,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在河南南阳、邓州一带流传,至咸丰时已流传到禹州、许昌、郑州、商丘、周口一带。因其也采用河南方言演唱,旋律与豫剧有相通之处,也是大小嗓结合。其主要演出形式有三种:第一是越调大戏班;第二是木偶越调戏;第三是皮影越调戏。河南越调音乐既有较多的曲牌,又有较完整的板腔。唱腔主要为“越调”,有时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因此,越调也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之说。伴奏乐器以四胡(俗名“上天梯”)为主(因而越调也有时称“四股弦”),卧笛,月琴为辅,后来逐渐增加了短杆坠胡,闷子,二胡,唢呐,三弦和琵琶。
...
本期概述
本期专题主要介绍河南越调的角色服饰和在越调发展过程中有过重要贡献的表演艺术家。越调行当角色齐全,包括文生、武生、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大净、二毛、大红脸、二红脸、三花脸、等十几种。而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场景里也有不同的服饰。一代宗师申凤梅创立的申派唱腔苍劲豪放、稳健端庄、韵味浓郁醇厚、行腔千姿百态而又统一。越调皇后毛爱莲大师声腔上似说似唱,悦耳动听,唱腔虽不高亢,但却清新优雅,耐人寻味,尤其是鼻腔共鸣的运用,更具独到之处。毛派唱腔清纯、俊丽、流畅、纤细,艺术评论家曾把其概括为甜、纯、清、巧、情、快6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