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返回印象河南
企业登录管理
写博文首页 >> 查看魏景奇太广堂收藏发表的博文
沧桑元青花

[2014/11/7 10:45:06|by:魏景奇太广堂收藏] 天气:

沧桑元青花

当今,以元青花瓷为代表的元代瓷器,一直为国内外文博界极为关注。国内则众说纷纭,研讨论争,由数十年前的不存在和不予承认,到现在的“无精品”、“无真货”···  以至于元青花瓷像从遥远的尘世中走来的幽灵,在文博界和收藏界及古玩市场里徘徊、漂泊···  让人既渴望又畏惧。然而,当国内专家们研讨存在与否?争论真假不休的时候,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却不断地被当做仿品、假货流出国门,在欧美的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这是怎么回事?中国文博界在发生着什么?难道是这些欧美人疯了吗?还是中国的业内人士都吃错了药?我们不禁感慨且又难过。感慨的是我们的华夏文化被世界广为接受,难过的是中华民族孕育出来的智慧结晶,却在自己的家园难以安身立命。
   
一、湖田窑曾经的辉煌
    盛世出精瓷。七百年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麾下大军席卷世界,大马弯弓,铁蹄踏遍欧亚,打下广褒的疆域,建立盛极一时的大元帝国。兴旺的帝国在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与宗教等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做为元代的陶瓷文化艺术随之达到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繁荣的里程碑时期。
    谈到瓷器,你可能知道江西景德镇,却不知道“浮梁磁局”,更不知道“湖田窑”。就是这个数十年前不为人知的湖田窑,在中国制瓷历史上留下许多的辉煌记忆。
    湖田 一一 一个由于历史沧桑、岁月沉淀而被国人遗忘了的名字一一 在1937年被一个名叫普兰柯斯东的英国青年学者发现,通过考察、认知并介绍给了世界。湖田窑由此揭开了他朦胧的面纱。而国人拉开湖田的序幕,重新认识湖田窑却晚了十几年。湖田窑是我国宋、元时期一座著名民窑,它烧造的瓷器白中闪青,青中泛白,胎薄釉厚,器型精巧,温润如玉。由于制瓷技术优良,常为宋代宫廷选送贡瓷。公元1278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湖田窑是“浮梁瓷局”监制官窑瓷器的重要窑厂。元代“浮梁瓷局”存在的70年时间里,湖田窑承继宋时温润如玉的传统以及刻、划、雕、印的技法纹饰,为朝廷制作了大量的“枢府”瓷器,并在此基础上创烧了“卵白釉”瓷。称之“卵白”。卵白釉瓷器器体厚重,造型稳健,胎质灰白,颗粒较大,釉色乳浊失透,温润如玉,具有疑脂般感觉。卵白釉瓷的问世,打破了以往循序渐进的传统模式,大胆地改革形制,分段制接,粘合成型,并注重胎料及釉料的选择。其造型浑厚、古拙、雄伟、挺拔,以堆、贴、镂花剔刻和涂描彩绘纹饰,更新了唐、宋时期的青白釉、黒釉等单色釉的局面。同时,由于元帝国疆域流通需要,迎合西亚、中东地区的特色文化需求,“浮梁瓷局”还雇佣西亚、波斯一带招来的工匠,采用今天伊拉克萨迈拉盛产的钴蓝料“苏麻离”青料,改进制胎工艺为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技法,融中国水墨画特征,汇伊斯兰民族文化风格,把制胎工艺和传统书画艺术结合起来,又创烧了形式新颖,题材鲜明,品种多样,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等。


点击查看原图

元 卵白釉云龙纹象鼻瓶

在元代制作众多的诸瓷品种里,最为国人所欣赏接受的应首推“元青花”。
    元代湖田窑烧造的青花瓷,器型硕大,工艺精湛,造型稳健,胎质洁白坚硬,纹饰多层细密,釉面完美无瑕,青花呈色青翠浓艳,且发色层次分明,画工细致入微,具有浓郁的伊斯兰细密文化特征,整体上透出和谐华贵的上等品质。其绚丽多姿的艺术魅力和制作精美程度,令世人惊咤不已,叹为观止。
    14世纪中国元代青花瓷的出现,震惊了整个伊斯兰世界,他们为大元帝国神奇的青花瓷感觉到惊讶,为之折服。而作为大元帝国皇帝特制的“赏赐”瓷,则不但显示了其怀柔,更显示了元帝国强大兴盛和科技发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元 青花象耳衔环盘口赏赐瓶

    中国的瓷器如此美妙诱人,它的昂贵使那里的国王贵胄们如痴如醉。与此相比,伊斯兰世界的低温釉下制瓷则相形见拙,显得黯然失色。因其制胎缺乏最重要的陶土----高岭土,本质上难以烧造成高温瓷器。聪明的商人自然带上钴料、工匠以及适宜当地欣赏需求的瓷器样式来到中国加工。这就是当时的“来料订单”加工,并精选上乘品质器物的“外销瓷”。

    元代湖田窑,在中国陶瓷史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改变了宋代胎薄釉厚,器型精巧,温润如玉的传统,以空前的工艺水平,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同时烧造了青花釉里红瓷、多彩瓷、篮釉瓷及高温绿釉瓷等,开拓了中国制瓷业的承继与转型的格局,启开明、清后世制瓷业的繁荣兴旺之先河。中国,从此进入新兴的、以青花瓷为主体的“青花时代”。

    二、“元青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岁月悠悠,逝者如斯。青花瓷历经几度改朝换代的沧桑风雨,依旧是历代制瓷业的主题,也是学者们和收藏家们追逐的目标。然而,元青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曾几何时?湖田窑由历史的新宠迅速衰退,元青花等诸瓷品种也随之消失,销声匿迹,仿佛成为历史空白。后世的人们只识得“清三代”,追溯至永、宣时期的青花瓷为鼻祖,(跨过元代,现已追溯至唐代青花瓷)而不认知元代青花。湖田窑怎么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元代历史也缺乏记载。

    自然界事物物极必衰的客观法则,在元代湖田窑再次得到印证。“浮梁瓷局”的建立是为官家所垄断,除了一部分宫廷所需及御制“赏赐”瓷外,还有“来料订单”精选上乘的“外销瓷”(其中不乏“出口转内销”的瓷器)。这些都带有限量的局限性。而湖田窑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还是民需日常生活用品瓷,大量的民用瓷是不受局限的。其粗胎薄釉,工艺粗糙,纹饰模糊不清。使得后世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模糊不清,加之战乱和大元帝国迅速消亡,元史资料亦无记载。后世便得出错误的判断,即“元代无瓷”;就连粗胎薄釉的民用瓷也随着岁月流逝,朝代更替而得不到认可。逐渐形成一种传统观念: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只识弯弓铁马,哪里会有瓷器的存在?故尔,偶露其容颜的元青花等不被社会及市场所接受和承认。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元 青花莲塘鸳鸯大盘局部

    元青花在国人的视界中消失了。如果说元青花只是简单的瓷器一件,倒也罢了。但它是具有代表性的产物,--- 一种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文化现象。元青花不只华丽秀美,精致绝伦,在它身上还折射出许多元帝国的遥远信息。从“来料定单”的外销瓷上,可以看出元帝国与海外各国,官方与民间繁荣兴旺的经济、贸易往来及技术交流。御制“赏赐”瓷则可视为元帝国外交友好使者,它不仅使那里的国王贵族们钦佩的五体投地,也是维系着上国与属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经贸及宗教交流往来的纽带。即一种宽宏的政治策略的体现。元青花瓷器物的纹饰,结合了伊斯兰民族文化色彩艺术,器型揉进适应伊斯兰宗教特征风格,无不包含着关怀、抚慰、一荣聚荣共进退的诚盟之意。

    元青花满腹委屈的消失了。如果说元青花是随着元帝国覆亡而消失,还不如说是归咎于国人因循守旧的意识观念,商贾们的奸诈钻营,古董行业内的“搅屎棍”和“高品位、低智商”的鹿马不分。一点一滴地把它蚕食,使之进入似是而非的历史怪圈中循环、徘徊,直至成为“曾经”的道听途说。其中,以讹传讹,人言可畏为首劣;特别是在无据可查、行家定论的情况下,人云亦云,真假莫辨,以至酿成历史大憾。待公正还原之时,已是江河日下数百有年。

    元青花万分留恋地消失了。曾经盛极辉煌的大元帝国不复存在,这个崇尚马背的王朝也带走了“元青花”,除了远走海外的“赏赐”与外销,国内余下的也深埋窖藏,或者到地下陪伴我们的老祖宗去了。给后世蒙上许多的神秘与传奇,留下诸多的悬念,还有元青花低吟徘徊了七百年的忧伤····

    元青花被国人所尘封,所遗忘。老主子走了,新主子来了,青花依旧是青花,“奴才仍旧是奴才”,只不过打上了更款换代的烙印。国人依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商贾依旧谋利钻营,夫子朗朗满口绝句,一切照常衍衍生息。               

    三、沉浮的历史呼唤元青花

    大江东去,黄河东流,历史的长河喘流不息。不经意间,沉喑数百年的元青花带着哀怨,从海外向着故园发出不堪回首的呼唤!...泣诉它的存在。元青花还是元青花,历经几百年沧桑它没有变,它的根在中国!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的青花瓷器中,发现一对带“元至正十一年”铭文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高度达63.3厘米,高圈口,高圈足,象耳衔环。瓷器瓶上颈部铭文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62字铭文。当霍布逊把这一发现迅速公诸于世后,没有引起世人注意,更没引起国人的兴趣。在国人的眼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元青花”,一个外国人何谈什么元青花呢?国人的自祤与坐大,使元青花失去一次最重要的认亲的历史机遇。

    犹如欧洲上帝派来的使者,继霍布逊之后,1937年,一位英国的年轻学者普兰柯斯东,风尘仆仆来到中国,对江西景德镇进行考察,首次发现和研究了湖田窑,并把他所认识的详情介绍给欧洲乃至世界。然国人正忙于内战和对日的抗战,哪里顾及上什么湖田窑?呜呼!元青花,哀哉!元青花,命运多桀的元青花,又一次失去在家门内重新认识它的必然机会。

     转眼之间,已是上世纪50年代。1952年美国人波普博士以“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为“标准器”,对伊朗艾斯迪尔寺博物馆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花瓷,进行排比分析,查找到七十四件特征相同的青花瓷,认定是中国江西景德镇同时代产品,并称之谓“至正型”青花。他的这一重大发现,给元青花“公案”带来命运回春的契机。他发表的《中国十四世纪青花瓷》论著,震惊了全世界。此时已是新中国,百业待兴。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元 青花虫草纹八棱葫芦瓶局部

    湖田窑与元代青花瓷能够得到西方世界的学者们如此青睐,弃而不舍的探寻、研究正是元帝国青花瓷憾人得魅力所在。波普博士的重大发现,引起刚成立不久的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是五十年代,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经过考察后,首次把湖田窑推介给国人。

    1959年,湖田窑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0年代,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的刘新园先生将湖田窑的历史介绍给了世界。

    1982年,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是五十年代起始,中国的文博考古界派出专家、学者多次考察,不间断地进行考古发掘湖田窑遗址。在北起南河岸,南到南山下,东至小南河西岸,西迄北望石坞面积约四十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采用拉网式密集排查。发现了一百余处与窑业有关的作坊遗迹。一大批练泥池,陈腐池,揉泥池,轮车机座,釉缸及晾胚台等。还发现一组既相对又有机地构成一套完整炼制瓷胎原料工艺流程的“五大连池”的遗址组合。从池中出土的“白中偏黄”和“白中偏红”的瓷土中,分析出当时的“二元配方”新的技法。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对南北各地古窑址进行调查,重点发掘。相继在北京元上都遗址,河北保定和江西高安,内蒙古济宁路等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和数百件(包括湖田窑出土的)精美的元代瓷器,使之重见天日,弥补了元代瓷器在历史上的空白。

    更为重要的、足以告慰元青花神灵的是,本世纪2003年,在湖田窑遗址发掘出一座基本完好的元代龙窑炉。这座构建十分讲究的龙窑炉残长23米,窑壁用特制小型窑砖精心砌制,表面光滑、平整、少有缝隙,能够使窑温得到很好的控制。窑壁两侧有宽厚的砖块,匣盖做窑墙,使窑床、窑壁坚固而经久耐用。这座龙窑炉的现世和出土的数百件青花瓷等,足以证明元代官窑青花瓷的存在。同时表明,历经五十年的考古发掘、探索分析,中国官方文物界承认并认知元代青花等瓷器的存在。它的根在湖田,在中国。

    元青花引发的历史“迷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历史还元青花以公正,还原元青花瓷的真实面貌。不是国人不接受,不认知;而是由于几百年的尘世沧桑,朦胧的记忆让故土无所适从。中华民族用心血孕育了元青花,哪有不承认的道理?只是没有科学认证的历史,也只能是人云亦云的野史。

    元青花的根在中国,无论它在哪儿,都是华夏历史的宠儿。因为,元青花属于全人类。


点击查看原图

元 青花莲塘鸳鸯菱口大盘


   四、命运多桀的元青花

    论争五十余年的元青花“迷失”有了结果,答案是肯定的。元青花得以正名,有了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件元青花脱颖而出,重新获得生命。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元青花极具收藏价值,无论从它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经济价值及审美与升值潜力等,在各项收藏中,可谓一花独秀。

    然而,佼佼者易折,高处不胜寒。正因为如此,对于元青花的论争战端又启。有人试图制造现代版的元青花“迷失”,并将其引入新兴的收藏热潮和市场经济中。这些人中包括一些专家、所谓专家、业内高手和浑水摸鱼者等。

    在科学的、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面前,这些人不得不承认元青花的事实存在。但承认的只是少数“外销瓷”,即伊朗、土耳其及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国家博物馆的“少数”馆藏。中国国内则不可能有。自上世纪60年代,随着考古发掘逐步深入,一件件出土的元青花进入各地博物馆的时侯,上层传出话:“世界上总共只有300件元青花,中国国内也只有仅此100件馆藏,还都不是精品,品相不行!”

    当近期民间涌现出许多的元代青花瓷的时候,这种言论随行就市,信口便来:“你知道元青花的价值吗?如果是真品,它的价值是上亿元之巨。开玩笑?!”你要讨论的是元青花瓷,他偏偏“却道天凉好个秋”。言之意外,民间不可能有价值上亿元的真品。如果你拿出鉴定证书,他甚至不看,会更为直接地告诉你:“证书也有造假,机器监测也不可靠,也有错的时候。”总之,“君子无罪,怀壁其罪”,你就不该有真正的元青花。民间原本就没有嘛!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元 青花鱼草纹梅瓶局部

    更有甚者,面对真品不识装懂,讥笑嘲讽,以鹿比马,对元青花大加毁谤,枉杀。仿佛元青花是他的天敌,谁“窝藏”元青花便论罪等同。真是让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声。究竟怎样才是科学的态度呢?对待一种事物不去认真研究,何谈正确对待,又岂会识得庐山真容?各路“诸候”对元青花檄文声讨,口诛笔伐,是不是有些过于苛刻了呢?

    诸君不识元青花,以至错过认知元青花的机遇种种。故当真的元青花来到面前的时候,便成为“叶公非龙”。首先加以否定,其次是 “好心”,以免今后上当受骗。继尔会反过来问你:“你见过真正的元青花吗?那真品.…”如何如何;“见过景德镇元青花高仿品吗?那仿的真是.…”云云云云。比真的还要真。这种不负责任的鉴别标准是以博物馆的“标准”死搬硬套,依据的不是综合性分析鉴别,而是以葫芦比瓢的方式。比得上的95%有造假的可能,因为“元青花是单只无重样”。何况“全世界总共才有300件”。比不上的则入另册,因为元青花“标准”中就没有这种样子的。岂非造假?器型纹饰没有见过的更是“天下之大不违”。其语气之精辟,态度之坚决,一票之否定,颇有“天下舍我其谁”之风范。这种推理的逻辑是:景德镇有了制作精良的高仿品,那么,真品也应该是假的。

    元青花遭受到如此冷遇和毁谤,使众多的收藏者和准备参与投资者眼花缭乱,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那么,只好听专家的“好心”,紧跟专家,依靠专家,要买就要从专家手里买,以免上当受骗。

    在这种背景下,无辜的元青花刚从历史的怪圈中解脱,却又掉入市场经济的怪圈。

    在这种背景下,一件件元青花真品被当作新仿品,假货堂而皇之走出国门,在世界的那一端,一次次创出令人惊讶的天价。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想研究真正的元青花,那么,请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去吧,那里有中国真正的元青花瓷。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想购买真正的元青花,那么,就请花重金到国外欧美市场上去吧。那里才有你想要的真正的元青花。尽管它是从家门口流失出去的,但至少是“无可非议”的。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又出现一种怪状;假货出海绕一圈,在海关打上“海关印记”,便贴上了“海归瓷”的光环,荣归故里。故里专家摇旗呐喊,加以配合,又一场闹剧隆重登场......

    收藏杂志上有过一篇文章,现摘录一二,供大家分析鉴阅。“近几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随着2005年7月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声槌响,价值约2.67亿元人民币的‘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被美国华尔街企业家夺得,宣告了所谓‘中国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超过国外博物馆馆藏之和’这种臆想理论的可笑,也宣告了国内外某些拥有几十、几百件的‘元青花大收藏家’金钱梦的破灭”。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元 青花虫草纹八棱葫芦瓶局部

    读此高论,获益匪浅。元青花拍出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我们应该高兴才是,说明华夏民族的文化被全世界所诚服,这与它的真真假假有何种关联?元青花生在中国,为什么数量上不能多于国外?难道国内外拥有元青花的收藏家都是为发财才搞收藏的吗?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中国8000万收藏大军呢?我们的专家们面对这场历史上无以论比的收藏热大潮,及其所形成的市场经济应该是怎样的个人定位,及参与、把关和引导市场走向的呢?在持元青花“迷失”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因此,面对那些画有世界各地馆藏名品纹饰的‘ 元青花珍品’,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等,请千万别当真,或问:‘为什么只生产一件?我这个就不能是同时生产的另一件?’此说法听起来似乎理直气壮,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且莫说让你碰到的几率究竟有没有?单凭这类东西已成群结队地出现,结论已经清楚。” 诸君视而不见元青花。然又用趟“地摊文化”的方式来推敲别人的收藏,怎能做到客观的对待呢?前者“宣告”嘲笑别人“金钱梦的破灭”,后者“请千万不要当真”,把自己混同一商者,仅因自己“视而不见”的“几率”,依据“成群结队”的“画有世界各地馆藏名品纹饰的”便大加否定,是否有失公允?存世300件也罢,“成群结队”出现的新仿品也罢,只是个存世量的多少问题,怎么能武断地决定事物的真假呢?再者,这种“成群结队”在市场上的概率是多大?它的成本核算及出厂价是多少?而在市场上碰到的“成群结队”的“新仿品”的价位是否低于成本?明眼人无需算帐便知道这种“成群结队”的“新”的含义。

    作为一个专家或者收藏者,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定位在“地摊文化”的视野上,遇“新”就回避是不科学的。否则,无所提高自己的收藏品位、层次。“地摊文化”的眼界是受局限的,因为它的本质是为谋利,它的着眼点是:破、旧、陈,而不是旧中能出“新”的珍品。这种“新”是历经几百年不见天日的磨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脱颖而出的“由内而外的新”,和新仿、造假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此“新”与彼新,李鬼遇李逵,能够读懂李逵,就能看穿李鬼。


点击查看原图

元 青花虫草纹八棱葫芦瓶

    我非常赞同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杨静荣先生坐客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时,曾谈到的话:“真正的好的东西,应该是旧中能出新的东西,不能出新的不是好的东西。这也是目前我们鉴定一件东西好坏的标准之一。”

    对于一个收藏者来说,这种“新”的认识是一个积累认知的过程,一个由“地摊文化”升华至高品位收藏的转变过程。否则,将对一切视而不见,错失良机。而对于一个专家来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思想论争问题,可能会为利益所驱使。因为他满脑子“地摊文化”的思想。专家的德性与良知,对中国8000万收藏大军以及它所形成的市场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五、人间正道是沧桑

    2006年11月,上海成功的举办“元代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国多位元老级和高级别文物界专家及部分外国专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家们赴沪出席。大会展示了100多件来自民间的精美的元代瓷器,通过了十多篇元瓷学术论文,并将会议成果汇集而成《中国元瓷》一书出版发行。此次会议对于元代瓷器无疑是“枯木逢春”,对于收藏界无疑是导向指南。

    《中国元瓷》主编寄语中谈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一个不经意的层面上启动了历史车轮——首先是大规模土地开发,高速公路建设,使地下埋藏多年的古瓷珍品重见天日,并很快流入遍布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使之成为人类文明铁的见证。”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老先生在序一中也谈到:“近几年,随着大规模土地开发和高速公路建设,中国民间涌现出一批精美的元代瓷器,为人们对元代瓷器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然而,由于过去对元瓷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些精美的元瓷,未被社会所承认,不被市场所接纳,往往流至国外。现在,在欧美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的元青花,多数就是近几年出现的元瓷精品。”他们的话概括出“新”的“成群结队”的元青花的由来,为我们的收藏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点击查看原图

元 青花人物纹辅首罐

点击查看原图

元 酱釉青花龙凤纹竹节杯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兼研究室主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老专家李辉柄先生在《元青花瓷器研究中的体会》一文中也谈到:“元代瓷器大量地出现,弥补了元代青花瓷器在历史上的空白。这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再造的。正如“至正型”未提出以前,人们不认识元青花瓷器一样。……对新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一概加以否定,视之为赝品,不是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的进展,反而倒退了。”到会的专家和收藏家们从学术、技术、文化、历史等方面,对元青花瓷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重新对元青花加以肯定。内蒙古元瓷研究会会长孛儿只斤·敖斯尔也到会发表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官方落后于民间,专家落后于藏家,理论落后于行动。”指出:“不懂装懂的伪专家指鹿为马,把真的说成假的,把假的说成真的,……给元青花外流提供了可乘之机。”“真的元青花会自己说话的。”总之,这次研讨会是一次论争了五十余年的辩证与升华的大会,也是一部历经七百年坎坷的元青花宣言。

    在针对元青花“流失海外”的问题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老专家雷从云先生引用前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的话:“不仅好利的商贾们是民族文化的叛逆者,即放任他们将古物古书源源流出的责任者们,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关于元青花所引发的问题和论争暂告一段落,新的问题还会出现。

    我想说的是:假如,当年的大威德和霍布逊先生都是华人;假如,那个英国青年普兰克斯东没有发现“湖田窑”;假如,当年的霍普博士生活在中国国内;元青花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毫不怀疑,“元代无瓷”仍旧会是坚定不移的真理。他们的文章及发现会为“国人专家”嘲笑讥讽群起而攻之!谓之“胡说八道......”。

    元青花的厄运正在延伸,并波及着各个瓷种和收藏市场的导向。只要与经济利益挂钩,事物就会走样,就会变味儿......数不清的高手专家,拿着国家的工资,同时收着高额的鉴定费用,像山大王一样,以春秋霸主之气把持着各种门槛,你若想进,先拿买路钱,否则,你的物件是赝品!我们不禁要问:专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职称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他们真的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吗?历史上窑口的失踪,瓷种的迷失,与他们的行为有无关联?元青花曾经的遭遇是否与他们的行为有关?带着这样的疑问祝福吧!但愿元青花在今后的路上,不畏沧桑,一路顺风!阿门!

阅读次数(2665) | 回复数(1)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情系汝魂灵》 忆外公 —— 中国近代汝瓷发展奠基人周凤翔老先生

  本文有 1 条评论,共分 1 页,第 1
文采斐然!
(无远弗届 发表于:2014/11/7 11:44:36)  主页| 顶部

关于我们 | 在线展厅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在线订购 | 返回印象河南
Copyright 2010 印象河南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案11032303号 印象河南全程策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