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西南角,有个侯寨乡,这里居住的绝大部分是郭姓人家,虽名为侯寨,却没有一家姓侯的,都觉得这很奇怪。这就要谈谈侯寨名字的来历了,它是纪念先祖汾阳王郭子仪的。
明朝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郭武功(唐代著名军事家郭子仪的后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往河南。几经辗转后,郭武功最终在郑州城西南的中解保杨柳村(今二七区侯寨乡台郭村)定居。明朝末年,郭武功的
第七世孙郭金城由杨柳村向东迁往贾鲁河东岸的高地上居住。
清朝中期,郭金城的子孙们经过多代的生息繁衍,贾鲁河东岸的这块高地上便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小村子。为了防止土匪的袭扰,村民们便在村子的周围修筑了土质寨墙。因人力、财力有限,寨墙的厚度、高度以及人员的防守上都受到一些制约,从而不能较好地进行有效的防御。后来,村民们便在村子南边找了一块南、西、北三面都环绕着深沟(深度达20多米)的台地,并在不临沟的、狭窄的东面修建了高大的寨墙和寨门。为了便于区分两个寨子,村民们把位于村南面的寨子叫“前寨”;把位于村北面的寨子叫“后寨”。
“前寨”虽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形,能够很好地防御土匪的进攻,但因地势很高,根本无法在寨内打井取水。吃水则要出寨门沿着一条坡度很陡的羊肠小道到沟底去打水。长期居住很是不便。此外“前寨”的面积很小,寨内也不可能居住很多人家。于是,多数村民只是在遇到匪患、兵祸时才到那里去暂时躲避一时。
“后寨”四周多是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且紧邻着大路,交通便利。因此这里便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村子。村名便叫“后寨”。多年后,村民们为了怀念曾经被“封侯”的先祖郭子仪(曾任兵部尚书、兵马副元帅等职,后被唐肃宗李亨加封为代图公、汾阳王等)。村民们便把村名“后寨”根据谐音改称做“侯寨”。此后,村民们又在侯寨村的街内设立了郭氏祠堂,门额上书有“汾阳家范”四个大字,祠堂内立有郭子仪、郭武功、郭金成等祖先的牌位供人们祭拜。
1955年,郑州郊区政府设立了“侯寨乡”。此后,侯寨村便成了历届侯寨乡(公社)政府的办公所在地,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