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2018/4/4 18:37:14 点击数: 【字体: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跨越世纪的交响——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现场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与会领导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部分与会领导、专家发言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举办

部分与会老艺术家

3月29日,跨越世纪的交响——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研讨会在郑州举办。来自省内外的领导、专家和艺术家们在前一天晚上观看过四代《朝阳沟》艺术家同台演出后,在研讨会上对包括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在内的《朝阳沟》现象进行深入研讨。全面解读了《朝阳沟》现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启示,为更好地总结豫剧现代戏的成就与经验,传承和发展豫剧现代戏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为中国现代戏发展的进程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朝阳沟》创作于1958年,是已故著名编导杨兰春大师的代表作。当年,《朝阳沟》一亮相便在全国引起极大关注,河南豫剧院三团因此成为全国创作生产现代戏的“红旗剧团”。至今该剧已在全国各地演出近5000场,演员已更替到了第四代。同时,《朝阳沟》还被京剧、评剧等诸多剧种移植,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外文版本已有20多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主持会议。与会专家、艺术家们在会上发言踊跃。

河南豫剧生生不息的精神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耀在会上讲话。他表示,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从四代《朝阳沟》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河南豫剧的精神,河南豫剧人的这种精神生生不息。”他认为一部戏一定要领风气之先、要务为民之本、要强创作之质、要铸文艺之魂。他希望河南的艺术家们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多出精品力作,攀登文艺高峰,努力创作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河南豫剧一定在这块深厚的中原沃土上发扬广大。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赵钢在会上提倡大家要向三团学习,学习三团的团结务实精神、学习三团的艺术家们,学习他们的理想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体现常香玉老师“戏比天大”的精神。

河南省政协原主席、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在讲话中认为,《朝阳沟》之所以能够久演不衰,深受几代观众的喜爱,根本原因在于题材紧贴老百姓,深刻反映了火热的现实生活,深切关注着人民的命运,抒写了家国情,夫妻情,婆媳情,母女情,伦理情,姑嫂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弘扬了伟大的时代精神;还在于剧组团队在艺术上有着永不满足、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的精品意识。更在于三团拥有了一批奋发向上的年轻演员,一批功力深厚的编剧导演,一批锐意改革的音乐唱腔设计师。他希望河南的艺术家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家,把为人民演好戏作为演员的天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走进人民生活深处,萃取伟大时代精华,塑造典型艺术形象,努力创演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传得开、留得下、中国风、泥土香、出精品、出人才的现实题材剧目,担当新使命,出彩新时代,攀登新高峰。

中国戏曲文学学会会长薛若琳称跨越世纪的交响——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创演60周年盛会一定会载入中国现代戏剧史,来参加这个盛会是他一生研究戏曲的一次幸事。这部戏已经超越了它题材含量的本身,它表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奋斗的记忆,大时代小故事,大干农业的小人物。这个戏是艺术审美的朴素表达,从头到尾没有标语口号。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称,从昨晚演出几乎被架上舞台的老演员们身上看到了他们的使命意识。他相信三团一定能够继续传承这种精神,能够坚持深厚的生活积累,真切的内心体验,生动的性格塑造,鲜活的细节表现,准确的情感传达,戏曲传统的创造性改造这套三团的创作法宝,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朝阳沟》式的现代戏,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戏曲人为中国戏曲界扬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从演出当中我看到了河南豫剧人不变的初心,这个初心就是文以化人、艺以养心。他称河南戏曲人为中国戏曲界扬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要高扬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一面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旗帜。“全国的地方戏曲很多,我看现在搞得最活跃、影响最大、最有生气、最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中华戏曲当属豫剧。”他感佩三团自觉梳理本团成果的优秀创作传统。他认为,前一天晚上演出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那个舞台,甚至于超越了整个戏曲界,它为整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发展昭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戏曲团体都应该走这样的道路。若果如此,何愁中华戏曲不能够在新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何愁中华民族不能以自己独特的戏曲审美精神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赢得全人类的尊重,为全人类的美学做出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新鲜的贡献。

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崔伟在会上发言。他称《朝阳沟》是中国戏曲人的骄傲。他认为60年来中国戏曲从一个古典的艺术发展到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从最初反映现实生活,到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从原来的反映帝王将相,到反映农村、农民、普通人的生活,《朝阳沟》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在艺术的生动中体现出创造的规律,体现出创造的智慧,也体现出这种创造规律和创作精神的永恒性。他认为,《朝阳沟》的老艺术家筑起了一座丰碑,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座丰碑变成简单的纪念碑。如何把现实题材融入戏曲,把表现规律的艺术性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进行一个很好的结合?如何把人物的典型性和人物的血肉感进行一个很好的结合?如何把故事的真实性和戏曲表现的生动性进行一个很好的结合?从《朝阳沟》中都能够获得非常深刻的体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葵称三团是现代戏的一面红旗当之无愧。三团的艺术家们下功夫读懂社会、读懂英雄,努力与英雄人物共魂魄。因此他们能够使生活的主旋律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使英模人物形象鲜活,为群众所热爱。他认为《朝阳沟》的演出既是显工程,又是潜工程。显工程是《朝阳沟》能够彰显豫剧三团的成就、传统和风格,潜工程是通过这台戏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演员。“他们不仅在演技上继承老一辈的演出和创作方法,而且在思想情感上能够继承老一代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顾问康式昭称《朝阳沟》达到了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保留”,一个是保留在舞台上,二是保留在观众的心目中,三是保留在历史发展的史册上。他认为对于舞台艺术来说,保留是任何金钱买不来的,也是任何权利压不出,因为它是自自然然地、神话般地在那个地方生存,在那个地方演绎,在那个地方争取观众,在那个地方存活。《朝阳沟》昭示我们要尊重艺术规律,努力打造能够保留下来的叫座、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艺术品。

《中国戏剧》原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称豫剧《朝阳沟》是一部可以穿越时代、穿越心灵的高峰之作。她认为人心自古都差不多,变的是人物关系,不变的是人物和永恒的心灵。她称赞《朝阳沟》中角色无论大小,每个人都有戏,都有他自己的特点。

河南省文化厅原巡视员董文建称没有《朝阳沟》就没有豫剧三团现在在全国的地位,没有《朝阳沟》就没有豫剧三团现在全国红旗团的这个旗帜。他希望能把《朝阳沟》的剧本、音乐、表演、舞美各个方面规范化地固定下来,把几十年的演出正式形成一个文本,让它流传于世。“就《朝阳沟》的剧本、音乐、作曲、舞美、表演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以河南豫剧院的名义形成一本专著,这对《朝阳沟》的历史,对经典,对河南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交代。”

“河南现象”助推中国现代戏发展的进程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认为,国家振兴戏曲体系中的“河南现象”的形成,是基于某种振兴戏曲的同频共振,是地方政府、院团、媒体、资本、学校、观众形成了六种力量的合流。这样的状态对于培育一方戏曲的健康生态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体系化地推进,才可能是根本上可持续振兴戏曲的保障。“以《朝阳沟》为案例作为学院研究现代戏的经典,在学院的教学体系当中,在传统的骨子老戏的基础上,能够按照‘三基一创’这样的一种思维,引入一些现代戏的经典来作为我们的教学剧目,可能对于培育古老戏剧,能够驾驭双转使命的未来戏曲人才有帮助。”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称《朝阳沟》具备优秀现代戏作品身上五个特性,一是时代性,二是历史性,三是独创性,四是延续性,五是继承性。“无论是开场大乐队雄浑的演奏,还是伴唱演员那种整齐、专注、认真的伴唱状态,满台演员投入的存在感,都形成了豫剧院三团独特的剧院风格和剧院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很多国家级院团所没有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毛时安称《朝阳沟》是对传统戏剧极其现代的继承。这部戏虽然是一部正剧,但实际上它具有轻喜剧的极其幽默的风格,巧真也好,二大娘也好,银环妈也好,身上都有很多喜剧的因素被挖掘出来。“时代的主流艺术描写要和民间的生活、特别是河南的农村生活结合起来,戏剧化地呈现人性的丰富、复杂与转变。这才是写现代戏很核心的问题。”他认为河南豫剧院三团包括河南省的戏剧创作传承有序、代际分明,所以现在河南省的戏剧创作可以说波澜壮阔。从剧作家杨兰春一代,到姚金成、陈涌泉三代人,这条线索脉络,然后围绕着这三个人周围又有一批作家,这个线索很清楚。他希望剧作家也要像《朝阳沟》的演员一样,争取有第四代、第五代,这样河南的戏剧创作才有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王蕴明在会上说:豫剧听了很多,但能达到《朝阳沟》声声入耳的唱腔,每一句唱词都很有韵味、很甜美的程度很少见,让人百看不厌。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刘彦君认为《朝阳沟》不仅仅是一出优秀的戏曲现代戏,也是河南人民一座不可企及的精神地标。它是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我们民族的一面精神的旗帜。它对每一个个体人生的影响和引领,对很多艺术团队、戏剧团队的影响和引领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不断显现出来。

新疆石河子市副市长岳旸认为《朝阳沟》能演60年大家依然喜欢,到现在依然不落伍,是因为它追求的是真善美,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规律。

三团创作成功的致胜“法宝”

《中国戏剧》原主编、编审   姜志涛称总结《朝阳沟》的创作成果,研究三团的成功经验,作为今后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会大有裨益。他认为《朝阳沟》60年久演不衰是个奇迹,豫剧三团频出好戏,屡创佳绩,更是个奇迹。为什么三团的戏总能传得开、留得住,深受观众喜爱?其主要原因,一是他们始终坚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各个时期都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代表人民心声的好作品;二是坚持探索创新,创新是三团创作成功的致胜法宝之一。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国家一级作曲方可杰在会上提出了《朝阳沟》成功的唱腔音乐创作对当代戏曲音乐创作的几点思考:一是《朝阳沟》戏曲文学质朴的唱词与生动的人物语言对音乐创作的激发;二是《朝阳沟》音乐创作群体潜心深入下来向传统学习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三是作曲家潜下心来与编剧、导演、司鼓、演员共同尊重,互相切磋,为音乐创作中间产生了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四是重视乐队建设和坚守仍然值得我们当代剧团学习。他建议为《朝阳沟》出版正式的总谱,让它流传下去,成为年轻人学习的范本;他还希望搞一个系列的分专业的研讨活动,“如果我们潜下心去研究《朝阳沟》,将会对我国、我省戏曲艺术的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带来新的助力和推动。”

国家一级编剧姚金成认为《朝阳沟》是一个奇迹,其对时代潮流与世态人情、个人命运书写的巧妙融合是《朝阳沟》的一个妙处。“所有的观众都在《朝阳沟》中能够看到鲜活的生活、鲜活的人物,以及那个时代温暖的回忆,这是为什么现在吸引人的密码。” 他称《朝阳沟》是现代戏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和表演等综合艺术的最佳组合。“《朝阳沟》对生活,对世态人情的深刻了解和生动抒写,是我作为一个编剧永远仰望的高峰,是我终身学习的目标。”   

“杨兰春老师有一句深含哲理的话,‘生活有多深,水平有多高’。这是衡量作品质量的尺度。”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静波在会上表示应该向生活致敬、向时代致敬、向豫剧化的新创造致敬、向三团的艺术家致敬。她称三团的艺术家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抱负的创作群体,所以创造了那个时代的高峰。

郑州市文广新局原调研员、国家一级导演黄海碧称《朝阳沟》的创作深深植根于生活,与时俱进地捕捉现实生活,褒扬了一种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知识分子得以改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出老一辈戏剧艺术家的时代意识和时代担当的文化格局。他称杨兰春最大的贡献是通过这个戏奠定了三团现代戏的方向和舞台样式的风格的界定。

河南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陈涌泉认为《朝阳沟》不仅仅是豫剧的经典,它完全可以称为是整个中国现代戏的经典,也完全可以称它是中国戏曲的经典。这个戏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受当代人的热衷、欢迎,百听不厌,百看不厌。首先是健康的主题思想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还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崭新的青春偶像、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语言、朴素的生活哲理、鲜明的戏曲特色和明快的戏曲节奏,这些确立了典型的三团风格。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在会上谈了《朝阳沟》对当前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几点启示。他认为一部现代戏要想成功,优美的唱腔音乐是最重要的,还要有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提炼出时代精神、从宣传品到艺术品进行飞跃和跨越,更要静下心来,真真正正地融入到生活当中。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理论部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杨林称作为一个编剧来谈《朝阳沟》,应该在心里面跪着谈、跪着看、跪着领会的。他认为《朝阳沟》无论是语言、人物塑造,还是它的导演调度处理和道具,任何一点都是大课题,需要一生去琢磨。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东方艺术》主编李红艳称《朝阳沟》创造了戏曲现代戏历经60年仍盛演不衰的奇迹,是杨兰春和河南豫剧院三团创作观念、艺术风格、艺术特色、改革成果的集大成者。她称《朝阳沟》这种比较恰切的艺术表现形式,既立足于生活,又融入了戏曲的写意性和戏曲化的特点。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贺宝林称三团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型院团,它在人员的结构,创作的理念,剧团的管理,艺术风格方面都体现一个“新”字。如果从三团的团史角度入手,对三团60年所走过的历史进行一种整体全面的梳理研究,或可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开创未来。

三团老艺术家高洁称三团优良传统就是“团结”二字。“大家都识大体、顾大局,同志之间不是互相争名争利,而是处处从工作考虑,愿意牺牲自己,利益可以让给同志。”

三团老艺术家朱超伦称三团精神就是不忘初心,坚持演现代戏的信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化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