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流传千古永恒不朽的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经典教育,既有利于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位,更有利于增强国人的价值共识,凝心聚力更好地为中原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由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首都师范大学国际经典文化协会河南中心、郑州蒙正教育机构、漯河双慧教育机构承办的“中原首届中华国学经典教育论坛”,于2016年10月5日至6日在郑州举办。
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王廷信、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桂祥,副会长宋歌、张富群以及来自河南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300多人参加论坛。
王廷信会长在致辞中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古代先贤创造了丰富的智慧和文化,从春秋时期孔子总结以往2500年前的古代教育文化,并加以改造和创新又传承了2500多年,形成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华经典应运而生,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有孝道、礼义、伦理、道德等内容,而且也包含其他文化、艺术等内容。中华经典的教育方式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圣贤教育,其中各种教育形式都离不开中华经典教育。他着重提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进行不同形式的中华经典教育:零岁至三岁的幼儿养性教育阶段,根据幼儿德性纯正、心如明镜的特点,用中华优生优育的经典,教育幼儿健全人格;三岁至十二岁的童蒙养正阶段,根据儿童德性静净、记忆力强的特点,要用中华经典智慧熏习和陶冶,诵读中华经典比较好,让学生学做人、学做事、懂文明、讲礼仪;十三岁至十七岁的少年养志阶段,根据学生知识渐开、崇尚楷模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经典,以名人先贤立志成材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驱动少年为了理想而努力学习和自强不息。从十八岁以后的成人养德阶段,根据学生修身立业、将入社会的特点,坚持用中华经典哲理为指导,做好立德树人,奉献社会,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贡献。最后他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母语教育,让学生学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经典的涵意,切实掌握中华经典的精神实质;要继续推广中小学校师生经典诵读活动,使经典诵读活动抓出成效。
论坛上,南阳师范学院聂振弢教授、国际经典协会主席、全球第一至八届中华经典诵读大会执行主席温金海先生、湖南省国学院院长刘孝听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著名经典教育专家徐建顺先生,分别以“中华经典与世界文明”、“两岸三地:经典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经典教育在湖南的发展之路”、“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报告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感人,为与会人员奉献了一道丰盛的经典教育大餐,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