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郑州一个小山村14处明清古建筑

2016/7/7 14:33:01 点击数: 【字体:

  一个古老的小山村,村内存有明清古建筑14群组,村民在每一处古建筑上立保护牌。5年来的自发保护,终于让省住建厅、省文物厅、省财政厅等七部门联合下文,将这个村子纳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内。
 
  这个小山村就是新密米村镇范村。
 
  2016年5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郑州召开,专家还专门提到这个村的村民自发保护古村落民居的善举,称这是对文物的巨大贡献。
 
  古宅古庙古井古树 村里处处都是文物
 
  昨日上午,在文物专家的引荐下,记者来到范村。
 
  一座座明清的民居,一扇扇斑驳的木门,一块块精制的砖雕,一个个石质的拴马孔,无不诉说着这是一个有悠远文化的古村落。
 
  村民们说得最多的是这个村子里古老的明清建筑群。
 
  范村古宅群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挺立,范村人说不管走多远,老宅永远是根之所在。
 
  “我们村对文物的保护,是从5年前开始的。当时村民商议后,先找来专家确认,之后立保护牌。村里处处都能见到保护下来的文物。村内文物分为几大类,一是明清古建筑群,以施家和李家古宅为代表;二是古庙宇,以圣母庙和家庙为主;三是古井,村里最老的古井是1573年的一口井,现在村民还吃里面的水;四是古树名木。”村主任李根上说。
 
  古宅悬挂村民自制的保护牌
 
  从村西街口进入,至中心大街中轴线北侧,就是施氏“二进式四合院”。200米处就能看到二组二层楼的古建筑群,东邻是施家另一组四合院,门楼都悬挂着标有编号、村民自制的蓝色保护牌。
 
  李根上说:“施家是大家族,清朝时一家四兄弟,两个任县令,两个任教谕(即县教育局长)。”
 
  顺着村子南北街向南,就是村里第二大古宅群李氏古宅。远看这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古宅,主楼与配楼都是二层,向东是门楼。四合院内有两株百年前的古椿树,窗台上还放着30年前的油灯。
 
  文物是根 一件都不能流出村子
 
  村民介绍,范村虽然村名为范,但这里居住的村民却无一家范姓。范村成名于春秋时期郑国,村人有约:“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这正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生活典范,于是该村名就称为范村,典范之村。
 
  “2015年我们村被省里七个厅局定为全省第三批传统村落。现在我和村民一门心思保护古建筑,村里的石磨石槽石凳等物,还有老式农耕工具,一件都不能流出村子。”李根上说。
 
  “文物是我们村民的根。”李根上说,为保护好古物,他和村民代表专程到外地学习,并请专家对他们村进行了远景规划。
 
  “好好取经,今后,我们计划在村里开展古村落旅游,就像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李根上说。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
 
  加大古民居保护力度
 
  建筑学博士、郑州大学城乡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吕红医介绍,目前郑州及周边保留的古村落、古民居,包括新密范村的古宅群,大多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民居,还有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居。
 
  作为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重要实物证据,古建筑群与各时期的农业聚落遗址一样意义重大。吕红医建议,文物与建设主管部门应普及古民居、古村落保护的相关知识,积极与社会各界力量协作,更好地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规划及维修设计等项工作的开展。
 
  今年5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郑州召开,有专家在大会上还专门提及范村村民自发保护古民宅的善举,称这是对文物的巨大贡献。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大量处于乡村的文物点,尤其是未定级文物,如古民居、古祠堂、古碑刻等,由于没有文物保护级别,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郑州各级各部门也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保护。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原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