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雕对于蔡建华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乐趣,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未见蔡建华之前,忍不住想到,这该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如此平静淡然的直视生活。午后的阳光从阳台漏射了进来,映照了一室的清冷,两只慵懒的黑猫相偎在窗前,甚是享受地眯着眼。在窗台的桌案上,纸片堆积在手边,洁白的穿梭在指尖,飒飒的,很是和谐的气氛。蔡建华认真地在数不清的小纸片中折着属于自己的世界,孔雀、仙鹤、蛇、蝎子、大虾还有那茶壶桌椅,每件作品都注入了情感并赋予了他们各自演绎的角色。
在蔡建华的家中,随处可见的是各种造型的纸雕,但大多都是彩色的,颜色很多,一屋子的“春机盎然”。初见这些“小东西”,确实被萌了一下,一条绿色的小眼镜蛇,缩卷在一花色小篮里,仰着脖子吐着芯子,和对面的红色小蛇遥相呼应,那憨憨的表情可谓是趣态十足。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一橱柜的孔雀开屏了,有的羽毛散开,有的羽毛收起,有的则干脆扫在地上,这全是用一个个小纸三角组合成的,处理的很细致,连羽毛的颜色和结构都是细心处理的。这可不是简单就能折出来的。
《洁白的孔雀》
(在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非遗展览室展览,供纸雕学员参观学习。)
《熊猫团团圆圆》
(在第二届郑州炎黄文化周荣获金奖)
蔡建华工作照
蔡建华,女,生于1964年8月,郑州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蔡建华在幼年的时候双耳失聪,由于听不到任何声音,又没有小朋友玩耍,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白天看云朵,晚上看星星,慢慢的开始喜欢上它们的变化它们的形状,并且开始观察身边的一些事物。每次在看到遍地的野花、野草和田里的农作物时,蔡建华就会产生一种想要把它们画出来的欲望。后来蔡建华的奶奶就开始教蔡建华怎么去画,怎么去剪,虽然一开始还剪得不好,但在奶奶的鼓励下,蔡建华慢慢的会剪了团花,后来又学会了绣花和扎纸。看着自己的作品,蔡建华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原来在这无声的世界中,自己却不是孤单的。
《二七纪念塔》
(现被二七纪念馆收藏)
一直一来蔡建华都没放下对这些手工技艺的探索。后来因为家庭原因,蔡建华在2000年进了一家印刷厂工作。在工作期间,常常会产生成堆的边角废纸,蔡建华感觉如果扔了就太可惜了,便在休息的时候捡些废纸折叠了起来。想起以前,人们是用一分的纸币来折叠“菠萝”和“龙船”的,多为表达祝福情感的作品,很受大家的欢迎,就想着何不用这些印刷废纸来作代替,这样不但节约材料又环保,在这个想法的支撑下,蔡建华开始了研究创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每次折好的作品也是折了拆,拆了折。显然每次的挫败都会给蔡建华再一次克服困难的耐力。语言上的障碍也没有阻挡住她对纸雕技艺的探索。。通过自学,蔡建华终于发现了小小的“三角形”所包含的几何原理。这一个发现使蔡建华兴奋不已,不仅可以折出更复杂的折纸,还可以构造出不同的型态。这使得蔡建华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又产生出新的构思。很快就制做出了许多造型新颖、形态逼真的立体纸雕。每一件立体纸雕都是在具象的物体上给形象化,使折出的折纸作品更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在立体纸雕的基础上蔡建华又发明了平面纸雕,满足了人们对纸雕作品的装饰性需求,是对纸雕作品的又一创新。
在蔡建华的桌子上,我们看到了《美术设计图库》这本书。谈及这本书,蔡建华熟练地翻阅着每一页,指出不同图案的特点,可想蔡建华在纸雕作品的设计和创作上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蔡建华是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子,不仅在纸雕的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豆雕和剪纸上的创作能力也技高一筹。其中豆雕作品《农家院》被郑州市档案馆永久收藏;剪纸作品《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虽是其早期创作,却是艳丽中不浮夸,大气中见细腻。
目前,蔡建华的纸雕已设计出二百多种不同的造型。开始到北京、上海、合肥、扬州、山东、西安等全国各地的大小文化活动中参加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