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夏日炎炎,买个西瓜解暑,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对省会市民来说,购买最多的,当然是颇有名气的中牟西瓜。
这两周,笔者也买过两次中牟西瓜。第一次买时是一块五一斤,一个15斤的西瓜,瓜农要了22元。虽然贵点,但是很甜,很值得。于是几天后,又买了一次。这次一块三一斤,一个西瓜18元。虽然便宜点,但是一点都不甜,吃起来像喝温开水,吃了半个,扔了半个。
于是很窝火,接下来的一周,每当看见门口有瓜车想买瓜,想想未必好吃,只好作罢。
和朋友们聊天,发现这种经历并非偶然,因为担心西瓜不好吃而少买瓜的人,也不在少数。
一个事实是,在现有关于买瓜的常识中,我们很容易辨别西瓜的生熟,却很难辨别西瓜甜还是不甜。买西瓜搞得像买彩票,这种碰运气的方式无疑会遏制人们消费西瓜的欲望。
这些年,通过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和积极引导,中牟西瓜每年都举办大型西瓜节,还开通网上销售渠道,中牟西瓜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是,严格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中牟西瓜有了品牌。试问,我们在街头买瓜时,有几个人知道买的西瓜是哪个品牌?
品牌是区别不同商品最重要、最本质的功能和来源,用于引导消费者认牌购物或消费。从这个意义来说,中牟西瓜最多是一个得到认可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品牌建设无从谈起。
或许有人会问:卖个西瓜也需要品牌吗?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看看新郑大枣中的好想你,看看馒头中的多福多,就明白了。
其实不仅是红枣、馒头、西瓜,未来的消费市场,所有的东西,都将品牌化。(原标题:中牟西瓜何时才能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