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县衙博物馆位于新密市老县城中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密县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县衙元代毁于战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冯万金于原址复建,至今仍保持明、清建筑风格。
古县衙建筑群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面积近2.5 万平方米。照壁、大门、仪门、戒石坊、月台、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后花园等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形成九层五进院落,另有东西花厅、八班九房与县衙监狱。县衙监狱自建衙之日起一直使用到2003年初,近1400余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奇迹,被专家称为“世界监狱之最”。
县衙内亭、台、楼、阁、谢、坊、桥、池等建筑门类齐全,青砖灰瓦,厅堂轩昂,前堂后宅,布局严谨合理,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官衙的庄重、肃穆。密县县衙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中国所罕见,而仪门前的莲池更是为密县县衙所独有。密县县衙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建筑艺术具有重大意义,堪称我国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中难得一见的实物标本。
大门至仪门为县衙第一进院落。
大门即衙门,因古代军营悬挂猛兽獠牙以示威武,古称“牙门”。唐代“牙”与“衙”互通,故写为“衙门”。到了宋代,人们便只知“衙门”不知“牙门”了。
大门东侧廊下为“喊冤鼓”,供百姓喊冤报官之用,但喊冤人一次只能击三下,若乱击就要先挨扳子后审案。大门与仪门的两对巨型门墩高70公分,宽85公分,厚40公分,重越800多千克,为隋代遗物,是县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构件,国家一级文物。
大门里仪门前甬道东西两侧各有一莲池,南北长18米,东西宽6.5米,深3米。甬道下有三孔石券桥洞使东西两莲池连通。莲池内植藕养鱼,清雅非常,为密县一大景观。莲池与“廉耻”谐音,寓意清水衙门,廉洁清政,出污泥而不染。莲池通常为高等级官衙所用,县衙建莲池是密县县衙一大特色,也是全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县衙莲池。因东汉密县县令卓茂被刘秀皇封为“德侯”,故级别较一般县衙为高,这点在县衙中多处均有体现。
解放后,莲池一度被垃圾填平。经过清理开挖,2003年11月西莲池已恢复旧貌。是唯一一个保留有莲池的县衙。
仪门为“有仪可象”之意,表示县令的行为能为民表率,是为进入县衙后第一道礼仪之门。由于密县县令卓茂曾受皇封,故官员到仪门前须遵循“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礼制。除重大庆典活动或审理重大案件,正门通常并不开放。仪门两侧设便门,东侧为“人门”,又称“生门”,为平常人们进出所用;西侧为“鬼门”,又称死门,平时关闭,只在处决死犯时才开门拉出行刑。
大堂院宽敞雄伟,位于县衙中心,是县衙的第二进院落。南北长四十米,东西宽五十米,面积两千平方米,是县衙举行庆典或重要集会的场所,大堂与仪门中间甬道上立有戒石坊,南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北面书“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
大堂院东西两侧原为六房,左文右武,东侧为吏(衙门人事)、户(税赋、财政、户口等)、礼(教育、庆典等)三房,西侧为兵(军事)刑(治安)工(道路、仓库等),为县衙职能办事机构。东三房于1954年改建为密县仓库,西三房拆除,目前尚待恢复。
大堂为县衙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县衙建筑群的中心。长17米,进深12米,高10米,有立柱12根,建筑面积204米,与月台、卷棚成一体,高大壮观。每逢下雨,雨水在大堂与于卷棚间形成一道水帘,为密县一大景致。大堂前建卷棚,是高级官衙的建筑形式,在一般县衙中颇为罕见,对研究明清官衙建筑形式有重大价值。
目前大堂已全面恢复,现为历史原状陈列。
大堂正中设知县公堂,上悬“明镜高悬”和御赐东汉卓茂的“汉褒德旧制”匾额,公案之上放置文房四宝及红、绿头捕签。正面屏风彩绘“海水朝日”图,象征清如海水,明似日月。大堂顶棚彩绘八卦太极图,系按堪舆学说八卦方位图含义设计;四周仙鹤向中心飞去象征四 方归心。传说第五任县令索长官公堂断虎一案便在此处。
大堂两侧陈列县官仪仗,有青旗、蓝伞、青扇、桐棍、堂鼓、四抬蓝绢轿等。大堂西侧另设汉朝至民国期间密县历任县长(共计197人)介绍。
大堂西侧为典章阁,民国时为水利股办公处,现辟为新密革命史陈列室。
大堂后面的二堂、厢房、宅门等,共同构成县衙第三进院落,为知县行使权力所用。
宅门为第三进院落入口,面北书写“天理”“国法”“人情”六字,提醒县官在办案时要顺天理、行国法、通人情。
宅门是县衙咽喉之地,所有进出人员,均要在宅门东侧的门子房登记,寻亘查明存入号簿,一般人等不可随便进入。在封建社会,门子房的门子往往向进出人员索要贿赂,进而演变为封建衙门的一大陋习。曹雪芹《红楼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回中,就对官衙中门子的丑恶嘴脸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二堂在建筑格局上与大堂大同小异,建筑面积160.5平方米,东西有两个稍间,旧为茶房与招房。二堂是预审案件与县官大堂审案时县官退思、休息之处。大堂两旁放置笞杖、夹棍等刑具,堂前有两块跪石,东侧方石为原告跪石,西侧长方石为被告跪石。二堂屏风上悬挂“三鉴堂”匾额,堂号为清康熙年间密县知县衷鲲化所定,即“鉴于镜,鉴于古,鉴于人”,以警视办案的县官。虽然如此,但在封建时代,二堂不准一般公众进入,堂内经常造成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
二堂之后是三堂院,为县衙第四进院落,是官员居住、办公、来往的地方,一般平民难以到达。因此院常种植南天竺、桂花等花卉,故也城竺桂院,意与“主贵”谐音。
三堂为五间回廊式建筑,建筑规模与二堂相当。二堂中间是审理花案(涉女案)与涉及机密案件的地方,堂上匾额上书“退思堂”,即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东二间为接待来往官员与商议政事的会议室、接待室,西二间为县官休息与更衣之用。
三堂目前已全部复原,现为历史原貌复原陈列,并对外提供古装照相服务
三堂院东西厢房为师爷办公处,先辟为密县老照片展览。
三堂院后面为县衙最北端的第五进院落,主体建筑为大仙楼。大仙楼为五间双层小瓦楼,东西厢房各为三间双层小瓦楼。这里是存放县衙重要档案、贵重物品之处,年终封印时,印鉴也存放于此。由于古时没有公章保管制度,故特奉大仙神(狐狸)乞求安全。
大仙楼目前已修复完毕。
密县县衙监狱位于大堂以南,仪门以西,属八卦中的坤位,俗称南监。监狱建立于隋朝,后屡经重修,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一直沿用到2002年底,使用时间近1400年,这方面甚至超过了山西的洪峒监狱,是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监狱,可谓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监狱”。
监狱为砖石结构,墙高4~5米,壁垒森严。现存牢房与狱吏房60余间,占地近3000平方米。监狱分外监、内监、女监三部分,另有狱神庙。外监是临时拘押犯人场所,相当于今日的看守所,内设水牢,与莲池相通,现已无存;内监关押重犯,女犯人无论情节轻重一律关押女监。解放后仍被作为监狱使用,并新建了南楼、北楼与岗亭等建筑。
监狱除震慑犯罪外,也起镇压人民反抗的反动作用。土豪劣绅经常把所谓“刁民”绑给县太爷责杖发落,从1921年至 1949年,更有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惨遭反动派的迫害。
1939年国民党密县县长孟详林勾结中统特务头子王寿山,在密县疯狂镇压革命,逮捕共产党人、进步青年共计28人,共产党员张民权、郭岚、司树森等人遭受鞭打、炮烙、灌辣椒水、坐老虎凳、下水牢……受尽酷刑折磨。密县地下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革命力量受到巨大损失。
2003年8月20日,新密市公安部门正式将县衙监狱移交市文化部门,现由县衙博物馆管理,布置有历代刑罚烙画展、清代刑具展、刑罚泥塑展等内容。县衙监狱从此揭开了其千年之久的神秘面纱,成为县衙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后人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