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据《山海经 中山经》载:先秦之世,已立有太室之祠。秦统一后,诏令祠官向太室、恒山、秦山等名山祠庙供奉牛犊、 币及脯酒等。西汉时,武帝刘彻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游幸中月太室山,有山呼万岁之纪,遂令祠官加封太室祠 ,禁伐山麓草木,并以山下三百户赐为奉邑,名"嵩高邑"。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又在祠前建造"中岳太室阳城神道阙"和石翁仲雕像。北魏三次迁建此庙,并留下了珍贵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唐、宋之际,中岳庙建设规模、地位达到了鼎盛时期。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七月改嵩山称"神岳",封岳神为"天中王",配"天灵妃"。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天册万岁元年(695年)腊月,封禅神岳,改元"万岁登封",尊岳神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3-741年)中岳庙定位今址,后无大改。北宋建国后的第四年(963年),太祖赵匡胤便令祠官为岳神制作衣冠剑履;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赠五岳封号,尊中岳之神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封"正明"。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始,用两年时间增修庙中殿宇、碑楼等850间,塑各神像、装修新旧壁画470所,并为县令兼庙令,岳庙规格之高可由此想见。经过唐、宋的大力整修,中岳庙已形成了"崇墉缭绕,屹若云连"的壮观宏伟的规模。金、元、明、清历代也不断中岳庙加以维修,建筑虽随时代的不同有风格是的变化,但宏伟的建筑群格局仍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