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黄河岸边炎黄广场上的一个小展台前,74岁的连德林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大红的剪纸作品,仔细讲解起来:“这个作品上一共有四只蝙蝠、四个葫芦、四个寿字和八只喜鹊,代表福、禄、寿、喜。”
谈起自己学习剪纸的过程,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50年代,中学毕业的他参军被分到部队的电影队搞宣传,开始拿起剪刀。从此,连队的学习园地、宣传栏上,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
退役后的连德林走进了铁路局电影放映队。眼界开阔了的他开始把传统民间剪纸形式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比喻、寓意、谐音、象征为手法,创作具有现代装饰的民俗吉祥剪纸。
继2008年被郑州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去年,连德林的剪纸艺术又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稀之年的连德林更加忙碌了,现在他是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师范学院、中州大学及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经常会带着剪纸作品去给学生们作讲座。“我还带了几十个徒弟,要把咱的民族文化传扬下去。”本报记者 张乔普【原标题:吉祥剪纸剪出和谐世界——访郑州剪纸大师连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