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繁复的珠彩绣球,憨态可掬的母鸡下蛋,灵动谐趣的老鼠偷葡萄,俏皮生动的青蛙卧莲……见惯了街头粗糙简陋的端午香包和机械刻板的机制香包,眼前这些朴拙中显露着华美,生机盎然、富于情趣的香包让人瞬息间有种炫目惊艳的感觉。
在工艺美术家李德慧老人的家,香包、布艺、刺绣、泥人、蜡染和各种小工艺品琳琅满目,仿佛是一座小型的民间工艺展览馆。其中数量占大多数的是姿态各异的精美香包,这些香包,都是李德慧老人自己的作品。
谈起香包的历史和香包制作,老人有着说不尽的话题。“香包的历史很古老,仰韶文化中就出现过香包图形,说明香包在人们的生活中早就存在。为纪念屈原,端午节当天佩戴香包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流传了下来。”小时候在甘肃老家,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做香包。五彩的布料或丝线,包裹着气味芬芳的中药香料,做成各种形态的香包,不仅自己家人戴着驱毒辟邪,还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戚朋友。到了端午节当天,街上大人小孩胸前腰下到处佩戴着五彩绚丽的香包,大家还会互相评品一番,谁的手艺精,谁的心思巧,获得赞扬的人满脸喜气和自豪。受母亲的影响,李德慧从小就喜欢香包之类的手工,经常在没事的时候自己琢磨着做着玩。至今还记得端午节领着弟弟妹妹,戴着自己亲手做的香包到街上玩的情景。
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气熏陶出对民间手工艺的热爱,李德慧与香包注定结下长久的艺术之缘。1989年,河南省妇联到李德慧工作所在的省艺术学校动员大家制作玩具,李德慧想起小时候做过的那些香包,随手制作了几个香包,没成想,获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后来还专门找到李德慧,要定制100个香包作为馈赠礼品。之后恰逢亚运会、世界妇女大会举办,李德慧分别送去了自己精心制作的组合香包和布艺工艺品“菜蓝子”,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菜蓝子”还被评为迎接世妇会妇女手工艺品一等奖。初战告捷的喜悦,点燃了李德慧的创作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她一头扎进了香包制作的艺术世界中,沉醉痴迷。
退休后李德慧更加专注于香包技艺的研究,她自费多次到陕西、甘肃、广西考察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作品。吸收民间香包的艺术精华,细心揣摩,反复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香包制作技巧、理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李德慧认为,继承和弘扬民间艺术并不是墨守成规。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弘扬。创新要立足于传统,撷其精华。传统+美观,是她香包工艺的指导思想。李德慧制作的香包,继承传统香包朴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取材和保留传统香包的基本形态和吉祥寓意,运用巧妙的心思,在形态、图案、色彩上大胆创新,使香包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和时代的气息。比如春蚕香包,就是取材于传统香包形象。用针线在翠绿的叶片上刺绣出清晰的脉络,包金纸线装饰叶边,配上粉色的垂穗,提绳时使整个叶片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这样一番精心的创新之后,香包呈现出了一种和谐、天真、自然之美。
李德慧最得意的作品是“珠绣彩球”和“君子兰粽球”,这两件镇家宝也是最耗心力,最能体现老人创新发展意识的香包作品。绣球是古老的香包样式,李德慧的绣球取名珠绣彩球。借鉴景泰蓝和珠秀等技巧,选用色彩鲜艳的高级锦缎为原材料,用丝带、彩珠装饰点缀,改革后的彩球雍容华贵、玲珑剔透、美不胜收。“君于兰粽球”则是在观察家里的那盆君子兰花后得到的灵感启发。在色彩的运用上,结合现代美术的色彩过渡,君子兰花典雅娇媚的气质鲜活地体现在香包上。这两件作品都多次在省内外各种展赛上获得大奖。她本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除了制作香包,老人还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这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推广。电视台、报社组织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传授公益活动,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去参加;平日里接到来自全国各地求教香包制作技艺的电话,她都倾囊相授。“日本人很喜欢香包,韩国、东南亚很多人都做香包、戴香包。”李德慧说,作为民间艺人,更应该为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尽心尽力。但一己之力的传承和推广毕竟有限。2008年,她自费4万元出版了端午香包工艺制作专著《端午女红》,她希望通过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香包、喜爱香包、会做香包,让香包这一项有民族瑰宝之称的传统工艺一直流传下去。【原标题:香包大师的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