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栽培柿树的历史当在唐代以前。也就是说,最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乾隆年间《荥阳县志》记载:“今荥(阳)蚩蚩之众,为资生口计,种柿者十之九。”可见荥阳地区柿子的种植是何等的普遍。
农谚:“旱收柿子涝收枣。”柿树有抗旱性能,根系发达,最适宜土层较厚、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或半沙壤的黏土地生长。荥阳大多数地区的土质和气候条件最适合柿树的生长。柿树品种、质量的好次差别较大。所以,荥阳地区的劳动人民从遥远的古代便进行品种的改良。他们祖辈相传,以嫁接选育的办法繁殖优良品种。嫁接分两大类:干接(桩接)、枝接。嫁接柿树,要选用亲缘关系近的树木(如软枣树)做“砧木”,选优良品种的二年生的嫩条作“穗冠”,嫁接时间多选在夏季。后来,嫁接技术发展提高,春冬亦有嫁接成活,且能早结果。
柿树“桩接”,多选择大拇指粗细的“软枣”树做“砧木”,在“砧木”上,做“ V”形口,把好品种的“接穗”削成尖片状,插入“ V”形口缠紧固定,使其成为一体。这样,“软枣”树便改良成为优质品种的柿树。也可将“砧木”削成斜坡状,“接穗”下端也削成斜坡状,将两者斜坡面贴紧缠牢,使其成为一体。对较粗的“砧木”多实施枝接。挑其嫩枝,剥出细嫩之外皮,和选好的“接穗”的干条紧贴一起,缠紧固牢,使其成为一体。这样嫁接成活率较高,只是多枝嫁接,较为费事费力。较粗的“砧木”也可强行实施干接。这种对粗“砧木”的嫁接,群众称之为“苦接”。“苦接”的树,成活不易,但一旦成活,挂果较快。
2009年,荥阳柿树栽培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