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濮阳

河南"非遗"梅庄马戏:历史悠久 艺人有时面临罚款

2014/10/24 11:59:19 点击数: 【字体:

河南


    与“新野猴戏”相同,有着悠久历史的梅庄马戏,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马戏的发展和保护远远优于猴戏。而在400公里外的安徽宿州埇桥区的马戏艺术,更是早已被评为 “国家级非遗项目”。

  □东方今报记者 肖萌/文 沈翔/图

  ◎“让马戏再登大雅之堂”

  梅留青是马戏大师梅进宝的孙子,今年51岁的梅留青,从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与动物打交道,后个人创办了濮阳明星马戏团。1995年,梅留青又成立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公司,如今他在长春和濮阳各有一处饲养基地,仅老虎数量就达50多只。

  2011年11月,梅庄马戏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梅留青家因有着马戏传统,因此他成为该项“非遗”的传承人。

  “养虎大王”、“马戏世家”都成为梅留青的称号。走进梅留青的动物饲养基地,三三两两“休假在家”的老虎正慵懒地横卧在笼内,旁边拴着数只猕猴,狗熊在练着双杠项目。一旁的饲养员正用力地将白条鸡切成块,为老虎准备晚餐。

  因所养动物大多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在饲养上都要格外尽心,“最近这几只老虎有点缺钙,刚才专门买了钙片,待会儿去喂。”梅留青说,每只老虎一天要吃上15斤鲜肉,每日仅饲养费就100多块。

  每周三、周五的晚上8点,饲养基地的这些动物都会在驯兽师的指挥下,与濮阳杂技相结合,在濮阳的水秀国际大剧院里上演一出出好戏。

  “既然是‘非遗’的传承人,就有必要将传统继续下去。”梅留青说自己也曾跟着父亲走江湖卖艺,如今让马戏再登上大雅之堂被更多人熟知,成了保护这“非遗”最好的方法。

  ◎梅庄马戏走出河南

  梅庄马戏孕育了一代代的马戏艺人,而这些艺人如今又发展了梅庄马戏。“旧社会耍把式卖艺,被人看做是最低层次的谋生方法,简直和要饭的差不多。”80岁的马戏艺人梅魁森回忆说老祖宗的传统现在已经转变了。

  清丰县较著名的马戏艺人除了梅留青,还有吴朝玺、胡敬法及史怀钦、史怀民兄弟等人,他们在广东湛江、湖北武汉、重庆万州、山西太原、天津和河南濮阳等地都有自己的展览和表演场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让马戏这个出自梅庄村的“非遗”走出了河南。

  梅庄村张留申、郝爱民夫妇曾经所养的老虎“芳芳”,参加过1998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拍摄。“当时武松的替身就是张留申,他亲自上场与自家老虎打斗。”梅庄村所属的纸房乡办公室主任李瑞武说。

  而梅留青马戏团中动物,早在1981年,就参加了电影《熊猫与小孩》的拍摄,2000年还参与了电视剧《情意英雄武二郎》的拍摄。

  险中求稳、幽默滑稽是梅庄当下马戏的特色。猴子骑车、狗熊体育比赛,节目中大量运用人类生活用具为道具,并让观众参与到表演中去。如十几个人与大象拔河、大象为观众按摩、观众同狗熊一起跳绳,等等。

  濮阳马戏团的节目更是在重大比赛上荣获大奖。“在2004年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来自20多个国家马戏团体参加比赛。中国派出了武汉、成都、大连和我们梅庄四个团队参赛,最终梅庄马戏夺得了冠军。”梅魁森说。

  ◎马戏比猴戏好发展

  随着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日益严格,马戏外出表演和买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局限。“以前好买,现在都是与动物园签订的合同,和他们交易。”梅魁森说所有的买卖和运输都要有合法证件。

  与同为“省级非遗”的新野猴戏相比,马戏表演流动性并没那么强。外出时马戏团的规模更庞大,在一处待的时间也更久,因此运输证件办理更容易。尽管如此,马戏艺人同样有时会面临罚款。

  “驯养不怕,怕的是外出表演时被莫名罚款!”梅庄艺人胡卫平说,自己按国家要求办理了野生动物驯养证、工商营业执照、文化演出许可证和省级林业部门发放的野生动物运输许可证。但野生动物运输许可证只能精确到省份,无法随表演所到县市而变化。

  因此梅庄的马戏艺人经常被国内各地的林业部门以“只能途经,不能落地表演”为由罚款。一次胡卫平在石家庄集会表演时,还未扎营,林业部门就找来一次性罚款3万元。

  “现在马戏人大多是长期驻扎到一处演出,依托当地的动物园或者游乐场,因此不会遇到类似新野猴戏面临的那种困境。而猴戏表演虽然有历史,但形式过于单一,不如马戏有观赏性。”梅留青说一味地带着动物走街串巷谋生,已经被历史淘汰。

  ◎宿州与梅庄

  目前国内的马戏表演团,多来自河南清丰的梅庄村和安徽宿州的埇桥区。前者2011年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而后者在2006年9月,被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称号,并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与梅庄马戏相比,宿州马戏起步较晚,前身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到清朝末年才具有规模。

  上世纪20年代以来,宿州杂技艺人们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后又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宿州埇桥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才逐步形成。

  与梅庄马戏相同的是,宿州马戏也经历了从“江湖卖艺”到被政府“收购”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宿县政府就在民间演出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国有性质的“大众动物表演团”。马戏团体数量也在那时远超过了梅庄,全区达到300家马戏团。

  “在人数上我们没有宿州多,但表演技艺上绝不比宿州马戏差,他们申请国家级‘非遗’下手比较早,我们现在也正申请。”李瑞武说。

  从获奖次数和拿手项目来看,梅庄马戏和埇桥马戏,均占据全国马戏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不要拿梅庄马戏去和宿州的比,各有千秋,非要分出一二,可能宿州马戏的优势在于被政府‘照顾’得更好。”作为马戏同行,梅留青并不愿过多点评宿州马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4-10-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