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道
撰文:记者林琳
本期专家: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原广东省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师从艺人辜秋泉大师,近五十年从事麦秆工艺的设计制作。
我从艺50多年间,麦秆画这个行当发生了很多变化。今年我68岁,也到了要停下手的时候了。虽然此前一直都带了徒弟,但是潮州麦秆画的规模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毕竟这还只是艺术品市场中的一个小种类,很多人并不了解麦秆画。不过,我还是很有信心,只要有市场存在,就会有人继续从事,麦秆画还是不会消失。
我们这一代人的特色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我也是如此。1965年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潮州的工艺美术研究所。美术研究所在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剪纸花灯社,后来随着麦秆画在广交会上受到买家欢迎,研究所变成以制作麦秆画为主。因为有美术的基础,所以我除了参与制作外,还会画设计稿。
虽然陕西、湖北也有麦秆画,但是潮州的工艺更为细腻,独具特色。潮州麦秆画的工艺比其他多一项工序,在麦草浸水后,用玻璃片将其割成两层,选取表面一层有光泽的使用。所以潮州麦秆画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研究所,我为潮州麦秆画做了不少突破。一个是解决贴画的胶水问题。一开始麦秆画均使用桃胶,缺陷是干燥的时候画容易爆开,尤其是人物的脸部更容易出现干裂。我发现印刷厂的白胶非常有用,经过试验,将其运用到麦秆画上。上世纪70年代之后,桃胶逐渐被淘汰。其次是漂白染色环节的变化。过去传统工艺是用硫黄熏白麦秆,我用双氧水配合其他助染剂、稳定剂,又增加新的染料品种,稳固颜色。
1972年开始,麦秆工艺逐渐走向日常生活用品,使产业规模发生变化,1977年最高峰时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但是上世纪80~90年代,工厂转向制作布盒,而麦秆盒则转走艺术品路线。上世纪90年代,潮州地区基本只有我还在坚持做麦秆画,主要供给陈家祠销量。
另一方面,愿意学习麦秆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因为麦秆画工艺看似容易简单,学习3个月就可以上手赚钱,但是往往只能学会其中的一个环节。我当时用了近十年才真正出师。所以麦秆画的规模似乎越来越小了,有人甚至认为它有一天会消失。但我认为不用担心,只要有市场,麦秆画还会一直存在。【原标题:只要有市场麦秆画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