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濮阳 >> 濮阳工艺 >> 收藏与交流 >> 浏览濮阳

“复活”千年“麦秆画”

2013/4/8 16:43:24 点击数: 【字体:


    西安市户县秦渡镇父慈村52岁的农民朱顺悌经过20年刻苦钻研,使失传了2000余年的“麦秆画”重新“复活”,并且工艺水平有了巨大的突破。

  “麦秆画”惊现古墓

  1984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一条新闻: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

信阳秦怀王古墓里发现了“麦秆画”作品。这条新闻很短,看后却令人无不感到神奇。西安市户县父慈村村民朱顺悌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他开始琢磨如何恢复“麦秆画”这一民间艺术绘画。

  14年研究初获成功

  朱顺悌从小喜欢绘画、书法。1984年时,朱顺悌32岁,高中文化程度,除了种地之外,靠木匠手艺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当时,朱顺悌对于“麦秆画”除了从电视上这条一闪即逝的短消息获得的少许信息外,便再无任何了解。村里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能搞出“麦秆画”。村民认为,那应该是专家教授研究的事。可是,朱顺悌有股子韧劲,一有空闲就“捣鼓”用麦草制作“麦秆画”。寒来暑往,没想到看似简单的“麦秆画”,他用了整整14年时间,才琢磨出其全部工艺流程,终于在1998年成功创作出了首幅“麦秆画”。

  “麦秆画”,属民间艺术,通过对麦秆熏、蒸、烫、漂等20多道工序加工处理后,在保持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同时,大胆地运用了图画、版画、剪纸、浮雕等表现手法,精心制作而成。画面不仅有麦秆的自然光泽,而且还有极为自然的层次感和质感。当朱顺悌将他“复活”的“麦秆画”带到广交会和全国经贸洽谈会上时,赢得一片喝彩。

  记者登录互联网搜索,目前河南、江苏等地在“麦秆画”工艺创新方面各有突破。中国“麦秆画”正在走向鼎盛。

  6年创新工艺获得突破

  记者在朱顺悌家看到,他创作的“麦秆画”并非人们想象中纯金黄色,画面上还有轻重不同的黑色、灰色和棕色。朱顺悌告诉记者,他并没有进行染色。这些颜色是用烙铁烙出来的。颜色轻重,靠烙铁的温度和烙在麦秆表面上的力度、时间长短来调节。为此,他耗费了整整6年时间,悟出了其中“窍道”。

  记者看到,一幅《八骏图》,匹匹骏马色泽不同,眼神也各不相同。睫毛根根清晰可辨,粗细、直曲各有变化。朱顺悌说,“麦秆画”不用任何化学颜料修饰,而是用电烙铁一笔一画地烫、熨、烤、烘而出,每笔都是一气呵成,并以烙铁走笔的快慢、轻重、远近表现线条粗细、色泽的深浅。

  “麦秆画”走进人民大会堂

  朱顺悌的“麦秆画”随着工艺的突破,备受外国朋友青睐。目前,美国、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馆和游客收藏了朱顺悌的“麦秆画”。由朱顺悌等3人创作20多天完成的长2.5米、宽2米的“麦秆画”《迎客松》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展出并被收藏。而其代表作《富贵满堂》、《冠带传流》等作品先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馆、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馆和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今年8月1日,美国圣地亚哥VITMAX国际公司和朱顺悌签订了5年的合同,在美国独家经销朱顺悌的“麦秆画”作品。

  农民当上美协常任理事

  朱顺悌“复活”了2000多年前的“麦秆画”,并用现代技术为这门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先后被推选为陕西工艺美术协会常任理事,陕西华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和户县政协委员。【原标题:“复活”千年“麦秆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三秦都市报 2005年08月1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