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驻马店风情 >> 特色方言 >> 浏览驻马店

驻马店方言保留的古音举例

2014/3/18 17:14:13 点击数: 【字体:

   
    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大都是成组进行的。比如,从古今音变上讲,上古双唇音分化出唇齿音,即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非、敖、奉、微,这一变化涉及的是一批字,凡是符合条件的几乎都发生了变化。如“奉”旁的字有“捧”,“非”旁的字有“排”。从方言音变上讲,武汉话里,见组字没有分化出j、q、x。那么,这一变化整个见组宇中都没有发生。如“街”读gai,“去”读ke,“鞋”读hai。但是,成组的音变中,往往有
一些例外,总有个别字脱离它应属于的群体而保留较原始的读音。这里就驻马店方言中的一些保留古音遗迹的、特殊的音变例子作些说明。
   
    保留古音遗迹的特殊例子一般具有明显的时代层次。它们不是同一时代遗留下来的,因此,往往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这里,我们按这些遗迹保留古音时代的远近,分别举例如下。
   
    一、保留近代音特征的词:“讲(gang)①,“讲故事”说“gang maohuo”。“讲(gang)”也可单独使用,如:“把那件事给我ganggang。”又音jiang,但是只用于“讲课”意义。一些年轻人说“讲(jiang)故事”。
   
    《说文解字》②:讲,和解也。从言,苒声。大徐音;古项切。和解,《字汇》③引徐锴曰:“古人言和解,犹讲解也。”媾和、讲和同义,均指战争或纠纷双方结束对抗,达成和解。《史记·甘茂传》:“樗里子与魏讲罢兵。”注:“讲读若媾。”所以,《字汇补》④说;讲“又音居候切,音媾,和也。”就是说,讲的最初意义是讲和。
   
    到了隋唐时期,讲就有了另一意思。《广韵》⑤说:“讲,告也,谋也,论也。”《说文》:“和解也。古项切。”讲韵是开口度次大的二等韵,应该不是细音。
   
    可见,从《说文》到《广韵》,讲都是见母字,声母是g。直到明朝万历时期的字书《字汇》,还注为古项切,又注直音“音港”。而“讲”和“港”在《广韵》里属于同一小韵。
   
    这说明“讲”读为jiang是明朝以后的事。近代汉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见组字分化出j、q、x。“讲”也在这一变化中由g声母变为j声母。在驻马店方言里,见组字也分化出了j、q、x,与普通话一致。但是,
“讲”还保留着g母,这是近代音的特征。
   
    二、保留中古音特征的词:龙、垄(均音liong)。“龙”两读,青年人读long,老年人读liong。属相蛇,一般读作“小龙(liong)”。“田垄”的“垄”,一般说liong,个别青年人说long。“垄”作量词一般读作liong。
   
    龙、垄两字近代以前均属细音。
   
    《广韵》:龙,力锺切。属锺韵。在《韵镜》里,属于三等细音。垄,力踵切。在与镡相配的上声腫韵,也属于三等细音。大部分学者认为,三等韵是有细音介音的音。这两个字与“笼”音不同。笼,力董切,在董韵。属于一等韵。在龙、垄同属于细音这一点上,驻马店方言与《广韵》是一致的。
   
    那么,龙,垄二字是什么时候变成洪音的呢?
   
    应该是在明万历以前,明万历时的字书《字汇》后附的《韵法横图》虽然把龙归人撮口巩韵,但《韵法横图》有拟古的一面。《字汇》本身的音更接近当时的音,而《字汇》给这两个字注的音是:龙,庐容切;垄,力董切,音笼。容,以中切,音庸。容、庸属锺韵,是细音;董、笼、中届东韵和相配的董韵,是一等洪音字。《字汇》在这里把洪音、细音完全混淆了。这正说明,这时候东、冬、锺已经合并,龙、垄已经变成了洪音。
   
    也就是说,龙、垄两字由细音变成洪音发生在明代万历以前。驻马店方言龙、垄两字的读音保留了明以前中古音的特征。
   
    三、保留上古音特征的词;“着(du)”
   
    “着”字在作助词的时候,驻马店方言读作轻声的du。
   
    着,古无此字。它应该是“著”的俗体字。
   
    《字汇•从古》;“著,俗作着。”
   
    《字汇•醒误》 :“著,音灼;著衣、著棋。今读作着。着,字书并无此字,疑即‘著’字传写之误。”
   
    《广韵》里,著有三个读音,三条义项:
   
    1、御韵:明也,处也,立也,补也,成也,定也;陟虑切。又张略、长略二切。
   
    2、药韵;附也,直略切。
   
    3、药韵:服衣于身,长略切。
   
    那么,“着”的源头到底是哪个读音呢?我们可以从《字汇》中窥见端倪。
   
    《字汇》也给出了“著”字的这三个音。只是在“职略切”(音同长略切)下面说:“古作箸,俗作着,非。”道出了“着”字的更古源头:箸。即:着由箸而来。
   
     但是,“箸”字只在《广韵》御韵里才注“著”,陟虑切。看来,毕竟是《字汇》为明代字书,其时语音已又有新的特征,如:知、照已经不分,人声大概也没有了。所以,这三个音的主要分别,《字汇》作者已经不知,这才使“箸”、“着”与三个音张冠李戴了。
   
    “着”既然从“箸→著”而来,则其源头应是“陟虑切”的音。
   
    那么,“陟虑切”的音与驻马店的du有什么关系呢?“陟虑切”属中古知母,御韵。而按一般的说法,知母字在上古与端母同类。端母字现在读d。御韵字上古归鱼部.现在有一部分读u。那么,驻马店方言的“着”字之所以读du,其原因在于:在端、知分化以前,本届于知母的“着”字没有跟随知母发生变化,却与端母字混在一起,走了端母字的路子。因此,可以说驻马店的“着(du)”保留了端、知分化前的声母特征。而这正是上古音的特征。
   
    在驻马店方言中,知母字一般读齿音z,与舌音d相去很远。如:“张”字,在《广韵》里读“陟良切”,属阳韵,知母。驻马店方言读“zhang”。说明,“着”读“du“只是一种例外。
   
    由上可见,语音的变化不仅有成批的变化,也有不随潮流而动的个别例外。这些例外往往有一些条件,这里囿于篇幅,尤其囿于学识,不能继续探讨了。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里要说的是,有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偏远的方言才保留了古音,对古音研究有极大的比较价值;中原甚至整个北方方言都没有古音可言了,对古音研究不会有什么帮助。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除了上面举到的古音遗迹之外,河南方言尚有许多特征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古音。因此,对于古音研究来说,各地方言都应考虑。
   
    注怿:
   
    ①这里所说的驻马店方言以市郊方言为蓝本。由于目前尚没有关干驻马店方言音系的调查报告,鉴于驻马店方言与遂平方言十分接近,所以,作者参阅了《河南省遂平方言记略》(《方言》,北京,1989年第2期)和《驻马店市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引用时,注音全部使用汉语拼音。
   
     ②《说盘解字》,东汉许慎著。中华书局1963年据番禺李昌治刻本影印本.1992年4月北京印刷。
   
    ③④《字汇》,明代梅膺祚著。《字汇补》,清、吴任臣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6月合刊出版。
   
    ⑤《广韵》,陆法言著。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6月据张氏泽存堂刻本影印《宋本广韵》。

    摘自《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作者:高永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确山方言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