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传统文艺 >> 文艺人物专栏 >> 浏览驻马店
精彩推荐
  • 文艺人物专栏-张淑慧

    张淑慧

    张淑慧,女,河南省遂平县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详细]
  • 文艺人物专栏-汪荃珍

    汪荃珍

    汪荃珍,女,汉族,河南正阳人,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研究..[详细]
  • 文艺人物专栏-史茹

    史茹

     史茹,女,汉族,1969年2月出生,河南省驻马店人。1991年..[详细]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冯纪汉

2016/6/1 12:16:36 点击数: 【字体:


        冯纪汉(1918-1970年)西平县冯魏庄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商丘专署文教科长、开封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等职。有短篇小说、戏曲专著多篇。
 
    冯纪汉七岁丧母,因不堪忍受继母虐待随祖母生活。在西平县读小学时开始接受革命教育,从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为革命而献身的远大抱负。后来,其老师(中共地下党员)被捕惨遭杀害,激起了他极大的愤恨,坚定了他献身革命的志向。1932年考入开封两河中学,因聪颖好学,博闻强记,学习成绩突出,读初中时就已在校刊上多次发表文章,显示了特有的文学才华,深受全技师生赞扬。当时的河南省府开封,学生运动活跃,革命思潮触动了冯纪汉,他勇敢地投身于“一二·九”学生运动,触怒了校方,因此,曾两次被迫退学。1936年3月,失学后的冯纪汉为寻求新的生活道路,离汴赴沪,来到喧闹的大上海。人地两生,求学无助,投靠无门,只好以卖报为生,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每天售完当天的报纸,便坐在黄埔江边读书,在书页的空白处写笔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结果引起了密探警察的注意。随之而来的是被跟踪、盘查,最后被抓进拘留所,并威逼其承认是共产党。后经任国民党县公安局局长的父亲保释,才了结此案。
 
    1937年3月,冯纪汉返回河南,考入开封中国中学高中班。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攻占了开封,学校南迁。他毅然奔赴延安,投身抗战,报效祖国。是年8月行至咸阳,被国民党军扣押。同时被扣的一大批青年学生,统被押解至西安集中营,强令他们改道去洛阳国统区上学。身体瘦弱的冯纪汉面对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官兵,率先站出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他又与吴江秘密商定出逃。深夜,乘敌人看守不备之机,搭人梯逾墙逃离集中营,投奔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址受到热情接待,并立即换了军装,冒雨行军到延安。1938年10月进陕北公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高级研究班学生队长。1939年5月,陕北公学合于华北联合大学,冯纪汉随校东渡黄河,到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由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逐步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1940年2月,冯纪汉调到晋察冀边区中学工作,历任班主任、教务主任等职。教授中文课,同时创作了《桥》、《马》等短篇小说。1941年7月,奉调离开晋察冀边区。经太行区、冀鲁豫边区,机智地通过“正太路”、“平汉路”、“陇海路”三道敌人封锁线,到达豫东睢杞太地区(亦称水东地区)参加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45—1948年,时值水东地区斗争极其残酷之际,冯纪汉带领豫东中学师生转战于陇海铁路两侧、豫鲁两省的30多个县内,几次险遭敌军包围。师生冲出险区化险为夷后,又组织师生学政治,学文化,参加土地改革、征粮、征兵、大生产,还抓紧一切空隙时间,排练戏曲等文艺节目,宣传鼓动群众。有时,他也亲自登台扮演角色,并挤时间写出了反映土改的短篇小说《翻身》等。1948年秋,任豫皖苏边区第一中学副校长(校址在雎县)。1951年任商丘专署文教科长,兼商丘中学、商丘师范校长。亲自辅导教师学习《社会发展史》、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亲自批改教师的学习笔记。他不仅深入实际听课、组织教学观摩,还经常登台讲课。冯纪汉很注意贯彻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当年土改运动,波及一部分教师的家庭,出现个别村的农民要拉教师下乡清算的情况。冯纪汉主动请中共商丘地委,向所属各县、区、乡发了有关文件,强调“教员是一种脑力劳动者”、“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劝阻来校农民不要随便拉教师下乡清算,不能视教师为地主分子。从而安定了这部分教师的情绪,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经费困难,他又以身作则,带领师生到商丘城外扒破庙,拆废弃的战争工事,积砖瓦建教楼两座,钟楼一座,并筑起了长长的围墙。1951年,冯纪汉调离商丘时,商中的师生们含着热泪送别了关心他们无微不至的这位校长、同志、朋友。1951年春,冯纪汉调任河南省速成中学校长,旋即又任开封市文教局长、开封市人民政府秘书长。1956年调任河南省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主管戏曲工作。在任职期间,依据党的文艺方针,他首先对河南的剧种、曲种、剧目、剧团、艺人队伍作了大量的调查,安排了大量的艺人就业。进而启发、组织人员整理传统剧(曲)目。1956年,全省首届戏曲汇演后,他根据亲身观摩和调查研究所得,写了《谈戏曲艺术传统》、《谈地方戏应当怎样反映现代生活》等文章。1962年,他组织召开了全省老艺人座谈会,边问边记,收集了大量的戏曲资料。而后,亲自指导有关部门整理编印了《河南戏曲传统剧目》一书。其中豫剧13集、越调2集、曲艺3集,为河南抢救了一批宝贵的戏曲遗产。
 
    冯纪汉特别重视现代戏的创作。每出现一部新剧本总是认真阅读,提出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分析研究。一出新戏上演,他反复观看。有时虽已深夜,仍会见作者、演员,婉言提出修改意见。他辛勤的劳动,直接促进了河南出现大写现代戏、大演现代戏的高潮。
 
    对豫剧的起源、形成、发展的研究,他也曾不辞劳苦,深人民间采访,组织专家讨论,查考古今典籍、文献。经几多辛劳,终于在1963年2月写成了《豫剧源流初探》一文,对豫剧的渊源、兴衰及各流派间的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961至1964年间,在紧张的行政工作之余,冯纪汉又写出了多篇戏曲评论,对提高戏曲艺术和繁荣戏曲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65年,他亲率河南戏曲演出团参加中南会演,在广州演出《人欢马叫》一剧受到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等领导人的接见与好评。翌年春节,戏曲演出团到北京演出,又受到郭沫若、林默涵等的赞扬。为振兴河南戏曲事业,他几乎跑遍了全省各地市、县,身影经常出现在舞台上、作者与演员的宿舍里。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开会作报告从不请人写稿,上下班不坐小汽车,常与一般同志结伴而行。1966年,正值他呕心沥血、以坚毅的拓荒精神从事戏曲改革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冯纪汉身陷“牛棚”,遭受了百般折磨。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借助字典读了英文版《毛泽东选集》。后终因肝病复发,得不到应有的治疗而于1970年6月24日含冤饮恨离开了人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王兰芝上一条:张凤芝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