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绛囊,这个与重阳节相伴而生的吉祥物,历久弥新。在近2000年的历史演变中,茱萸绛囊以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魅力传遍中华大地。如今,茱萸绛囊已从过去节令性强、可避灾祛邪的单一功用实现华丽转身,嬗变为纪念品、馈赠礼品、家庭装饰品。时下,茱萸绛囊在当地已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产业,正从国内市场和日、韩、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吸金纳银”。无疑,这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上蔡人民的福祉。暮春四月,万物葱茏。沿着20多公里长的卧龙岗,寻觅当年先祖登高留下的足迹,记者在上蔡探寻茱萸绛囊神秘的前世今生。
穿针引线 成就特色产业
茱萸绛囊的制作工艺始于东汉,成熟于晋,兴盛于唐宋,延续于明清,传承至今。
据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汝南(上蔡古属汝南郡)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饮菊花酒,妇人戴茱萸绛囊,盖始于此。”由此,这里的百姓传承了九月初九登卧龙岗,佩戴茱萸绛囊、饮菊花酒的重阳习俗。
2006年,茱萸绛囊制作工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社成为茱萸绛囊制作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1932年,张社出生于上蔡县东岸乡套楼村一个贫穷的家庭。5岁起,天资聪慧的张社便跟着母亲学习针线活,8岁时母亲撒手而去。后来,她靠制作茱萸绛囊和给地主做绣工挣钱,养活患病在床的父亲。
制作的茱萸绛囊、绣出的花鸟图案栩栩如生,张社成为当地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巧姑娘。
走上工作岗位后的45年时间里,她每天总要挤出时间,把制作茱萸绛囊的针线活当成一种联系群众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乐趣。特别是1993年退休后,在对茱萸绛囊这一传统手艺进行研究开发的同时,她又把慕名前来投师学艺的人召集起来,免费培训。
在她的带动下,该县以及邻县的商水、固始等地的2000多家农户以制作茱萸绛囊为业。很快,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应运而生。
赶制 “一心献给党”绛囊
“茱萸属双子叶植物蔷薇亚纲,夏日开花,秋季结果,味辛香,可入药,具有温中、止痛、理气、杀虫、防治霍乱的药用功效。绛囊即红色的小布袋。”提起茱萸绛囊名字的由来,张社如数家珍。
她告诉记者,茱萸绛囊制作工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唐宋之前,它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就是把茱萸的果实碾碎后装入用红布缝制的长方形或三角形的布囊中即可。
唐宋至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千余年时间里,茱萸绛囊制作工艺由于受节令性强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发展缓慢。此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茱萸绛囊这一传统工艺品不仅用在重阳节、端午节,还成为一种旅游纪念品、人际交往中的馈赠礼品和家庭美化的装饰品。
如今,各色的绫罗绸缎、金丝绒、平绒和电脑刺绣花布,均是制作绛囊的首选用料。张社说,为使香味更醇厚、持久,绛囊内的填充物也在原有茱萸的基础上添加了白芷、川芎、芩草、山奈、甘松等中草药和香料。
据了解,张社制作的十二生肖、龙凤呈祥、五谷丰登等30多个品种的茱萸绛囊,因做工精细、形象逼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曾先后多次在全国手工艺品大展中获奖。
2008年,她为北京奥运会各参赛团队精心制作了500只茱萸绛囊和平鸽。据悉,近日,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她又在赶制“一心献给党”绛囊。
延伸产业链条
“形势大好。”石罗顺说。在上蔡县崇礼乡后石村,刚从许昌参加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产品展销会回到家中的石罗顺面对记者,大谈茱萸绛囊手工艺品的发展前景。
他说,4月23日,他往沈阳发了两车货,4月27日,又在许昌的展销会上与来自浙江义乌、上海的客商签订了价值近百万元的供货合同。
石罗顺说,2007年,他和妻子刘秀梅成立了河南上蔡秀梅茱萸绛囊工艺品有限公司,并聘请张社老人为公司艺术总监。此后,“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很快让石罗顺的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沈阳、哈尔滨、上海等多个城市都设有销售点。
石罗顺告诉记者,除占领国内市场外,他还通过义乌、沈阳五爱和小东门三个全国较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把产品远销到了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石罗顺说:“茱萸绛囊手工艺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谈及未来,石罗顺说,茱萸绛囊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传统工艺、现代化生产、民族特色、世界市场的道路。石罗顺表示,下一步将与上蔡招商引进的全球最大的毛绒玩具生产企业——华伦玩具接洽,以“喜结连理”的方式共促这一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原标题:上蔡茱萸绛囊:小工艺成就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