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眼、整形、刻花、抛光……春日的阳光洒满了农家小院。眼明手快的庭院主人刘二梅坐在一部台式小型电钻旁,熟练地在一个个桃核上打眼。
刘二梅家住上蔡县东岸乡牌坊刘村。她手中正在制作的这个不起眼儿的工艺品正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阔步前行。
作为偏居上蔡县城东北35公里的小乡镇,东岸乡丰厚的文化底蕴衍生出的桃核雕花工艺品、木版年画两大特色文化产业,演绎着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完美乐章,让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声名鹊起——先后被省、市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镇和驻马店市文化产业特色乡。
桃核雕花步入多元化
“挺方便的,加工完后,就直接交给附近的公司了。”指着加工好的工艺品,刘二梅说。她说的公司即上蔡县桃核雕花工艺品公司,设于东岸乡柴庄村。该公司经理是柴庄村村民刘新伟,是桃核雕花工艺的传承人。
刘新伟说,儿时,就常听爷爷和村里的老年人讲,桃核雕花工艺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加工制作规模。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仅柴庄村就有1000多人从事工艺品制作。
“用于制作工艺品的桃核,产于一种野生桃树。”刘新伟告诉记者,当地群众管它叫“扣桃”,多生长于伏牛山区、太行山区。在刘新伟的桃核雕花工艺品展览室里,记者看到,经过加工的桃核雕花扣,形状如桃,上圆下尖,尖部有一小孔,用于缝缀在衣服上。扣面雕刻有图案。
刘新伟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品制作也趋于多元化。现在,除原有的“扣”业发展外,他们还根据民众不同心理需求,制作了桃核手链、桃心、桃葫芦、桃篮、桃印、桃核绣球、桃核佛珠、桃核十二生肖、桃木剑、桃木刀和桃核宝莲灯、桃核雕花中国结汽车饰物挂件等系列产品。
小小桃核雕花“闯入”国际市场
刘新伟说,他们采取的是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供应原材料,农户负责制作。农户按制作好的产品件数、难易程度取酬,公司对所有交货的农户一律实行现金结算。
刘新伟告诉记者,柴庄村有300户居民,从事桃核雕花工艺品制作的就有700多人,基本上是家家有作坊,人人会加工。
2010年,柴庄村的许红力、张九梅夫妇成立了自己的工艺品公司。刘新伟说,目前,许红力公司的加工户不但有附近村庄的人,还有朱里乡、韩寨乡、崇礼乡的人,就连商水县固强乡也有公司的加工户,经营规模很大。
“过去加工桃核扣用的工具是手工钻、木头夹子、铿刀等,制作前期还要对桃核进行浸泡、上色、上光、晾晒。”采访中,刘二梅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说:“现在用的工具是台式电钻、电动打磨机、电动抛光机和刻花机,一天制作的桃核雕花工艺品比过去一个月还多呢!”
“前几年还在东莞打工的朱洁,去年不但自己回到村里干起了桃核工艺品的加工活,还领回了几个邻村的好姐妹从事这一行。”跟随着刘新伟,记者来到了小袁庄朱洁的家里。
“不出家门也能挣钱,这在过去是想不到的事。”朱洁的婆婆说,她的儿子在外打工,一年可挣三四万元钱,婆媳俩在家里加工桃核雕花工艺品,一年也能挣2万多元钱,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同样,刘新伟的公司也愈来愈红火。“目前,带动的从业人员有4000多人,年产值有500多万元。”对于自己的企业一年到底能挣多少钱,刘新伟显得十分谦逊。
他说,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再从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售到国内各大旅游景点和工艺品专卖商场,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景中原 滑清泉【原标题:小桃核“雕刻”出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