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驻马店

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2)

2013/6/26 9:11:56 点击数: 【字体: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旧剧改革工作的一大成功,它保留了民间传说的文学的精华,不论在内容上和文字上都给予了很好的整理和加工,虽然也还存在着若干缺点,还需要继续修改,尽管这样,它依然是我们的文学上的一种很大的贡献,它成了比较慎重地处理民族遗产的一个模范。

  川剧《柳荫记》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但在内容情节上,人物性格上都有许多差别;就是在文学的风格和体裁上也有许多不同。

  假如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长处是弹绵、细腻,则川剧《柳荫记》的长处是粗犷、纯朴。

  从民间文学上来看,川剧《柳荫记》的文字,比较泼辣,有时出现一些对话和顺口溜形式的道白,俚俗得可爱。也就是说,属于劳动人民的东西更多。

  川剧《柳荫记》里"柳荫结拜"一场,通过四九、银心两人的一段对话,引起了梁、祝的交谊,这段对话很生动:

  四:喂!牵马的,你是哪里来的?(银心不理)

  喂!问你,你是哪里来的?怎么不开腔?!

  咦!还是个哑巴呢!

  银:你倒是哑巴呢!

  四:说得来话嘞!

  银:没有见过你这样人,招呼人喂呀口呆呀的,真是不懂礼貌!

  四:嘿!这样说来,还是我不对呀?!那么格外来过就是。(施礼)请问小哥哪里来的?

  银:(背笑,转问。)那你又向哪里去的呢?

  四:我们是到尼山去的。

  银:去做啥?

  四:读书。

  银:你去读书吗?

  四:我们公爷。

  银:那一个公爷?

  四:(指梁)他。

  银:(看梁)啊!

  四:说了半天,你究竟是哪里来的?

  银:苏州白沙岗祝家庄来的。

  四:哪里去呢?

  银:尼山读书。

  四:你也读书呢?

  银:我们公爷。

  四:你公爷是哪一个?

  银:(指祝)他。

  四:嘿!你也有一个公爷,我也有一个公爷,你是白沙岗,我是卧龙岗,钵钵对钵钵,缸缸对缸缸,都到尼山读书。我刚才问过路,此地到尼山只有二十几里,不晓得那里人多还是人少呀!

  银:人多怎么样?人少又怎么样?

  四:人多啥,恐怕有人欺负我们,我们要找个帮手,不如你我两个人来捆把把柴。

  银:什么叫捆把把柴?(英台离座倾听)

  四:结拜弟兄,别人找我你帮忙,别人打你我帮忙,对不对?

  银:哪个跟你说这些啊!(祝、梁注意倾听,各有所感。)

  四:你不干算了,我去给公爷说。

  银:我也去给我小……

  四:小?小什么?

  银:小……,给我小公爷讲。

  经了这样一段富有风趣的,两个儿童的谈话作为引线,接着开始了梁、祝的交谈,互相介绍了籍贯之后:

  梁:正是。美不美,

  祝:乡中水。

  梁:亲不亲,

  祝:故乡人。

  两人情投意合,由梁山伯提议结拜兄弟:

  梁:我今年一十七岁。

  祝:我今年一十六春。

  梁:哎呀!那我还痴长一岁!

  祝:我敬你为兄,

  梁:我爱你为弟。

  祝:折柳为香,

  梁:当天一拜。

  由两匹马的互相踢蹄而引起了四九、银心的交谈,由四九、银心的交谈而引起了梁、祝的交谈,最后结拜兄弟,这是很巧妙的手法。这样处理,使这场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川剧《山伯送行》即越剧《十八相送》,它们之间,有一些类似的地方,虽然在处理的手法上也是不同的。川剧《山伯送行》在一个又一个的暗喻中间,夹杂了更多的对话与动作,使这个部分的诗的构造有被淹没的感觉。而且这些对话和动作都更富有挑逗性,甚至最后发展到:

  祝:你我弟兄将来死后,也可合葬吗?

  梁:要不得!

  祝:要得,要得。

  梁:要不得,他们是夫妻,自应合棺而葬,我们乃是弟兄,又不是夫妻,要不得!

  祝:要得!要得!要得!要得!

  这也显得过分露骨了。假如祝英台是这样一个不守封建礼法的人,那末所有的比喻都成了多余的语言游戏了。处理民间传说的故事,虽然可以用较多的夸张的手法,但也不能离开普通的情理太远。旧刻本川剧《柳荫记》中,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时一段唱词很好,可供参考:

  生唱:兄送贤弟到青松,一对白鹤闹哄哄。

  旦唱:两个毛色皆一样,不知哪个是雌雄。

  生唱:兄送贤弟到庙堂,庙内神圣坐两旁。

  旦唱:神圣有口难分辩,中间缺少做媒郎。

  生唱:兄送贤弟到柳林,柳林之中树缠藤。

  旦唱:世间只有藤缠树,颠倒不知是痴人。

  生唱:兄送贤弟到墙头,墙内一树好石榴。

  旦唱:有心摘来梁兄吃,犹恐知味又来求。

  生唱:兄送贤弟到路边,花花蛇儿把路拦。

  旦唱:见蛇不打三分罪,见花不采是痴男。

  生唱:兄送贤弟到花园,百花开放朵朵鲜。

  旦唱:有心摘朵梁兄带,梁兄不是采花男。

  生唱:兄送贤弟到河坡,顺河冲来一对鹅。

  旦唱:雄的不往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生唱:兄送贤弟到江边,上无桥梁下无船。

  旦唱:不知河内水深浅,月到十五又团圆。

  ……

  这一段唱词,一共用了十个"兄送贤弟",没有使人感到重复的单调,也是由于比喻丰富而显得十分活泼,较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场毫无逊色。我以为川剧《柳荫记》不妨根据这段唱词,再加以修改。

  川剧《柳荫记》里,增加了一个反面人物邱嫂,这是一个依靠婚姻摄合为生的人,这种人在封建的婚姻制度里起很大的作用。常常由于她们的拉扯,把许多男女的一生幸福断送了。因此,那一个有关婚姻问题的悲剧都好像缺少不了她们。

  川剧《柳荫记》第五场"说媒许亲"中,媒婆邱嫂一上场,就道:

  哈哈!做媒人,几张脸。心要狠,口要甜。不方要说方,不圆要说圆。每日街上转,到处把事编。东家去骗吃,西家去骗穿。夸男像金童,夸女像天仙。好看不好看,出在我舌尖。目蒙倒两边谈,都要钻圈圈。说得心花溅,你鱼儿就要上我的钓鱼竿。等你过门后,我的事就完。悬梁我不管,投河我无关。媒人不担保,保人不还钱。只顾我的包包满,管你冤魂升天不升天。

  (白):老身姓候,丈夫姓邱,我家人丁八口,又不担,又不抬,全凭我这一张口,穿的是绸,吃的是油,嗨呀!我们本地马太守,论富贵胜过王侯,他家养有几十个打手,专拿来打猎、打架,还要把租收。见有好看的姑娘就替他下手,不管你哭天叫地,也无处把状子投。新上任的大老爷,都要去他家问候,若不然就要把摊子收,哎呀!说起他的儿马文才,游手好闲活二流,癞哈蟆想吃天鹅肉,他看上了祝英台,死不放手,他老汉把他将就,请我到祝家去把婚求。啊哟!我昨天跨进马家门口,啊哟!天哪!啧,啧,啧,尽都是走马转角楼。他屋头的猫像条狗,圈上的猪像大牯牛,那些摆设才讲究,象牙榻,翡翠屏,金子观音,还有一个玉石雕的猴,哎呀!马太守未出堂,我就听到他嗯--哼!咳一声嗽,搀扶他左边是院子、右边是丫头。他脚踩的红毡,都有寸多厚,坐在那逍遥椅上,哎呀,像个阎王,叫人见他就生愁。他一提起英台,赞不绝口,说得来白眼翻,口水常流。夸英台攻书三载未出丑,非要她当儿媳,鸾凤和俦,她不允决不放手。他说,媒婆!我马家不娶,那个敢求!我闻听此言,赶紧就走。走!走!我出门一想,噫,怕不对头!人家祝英台既有志气,又有才学,是非凡女流。既想钱就把荒扯够,按倒这头哄那头,凭我这一张嘴,死人都要说得跟我走,树上的雀雀都要哄在我手头,十来岁的姑娘,我把她说成十七八九,六十岁的白头发,我把她说成青幽幽。我就边说边走,为了搞钱,哎吓!不要逗留啊……

  从这一段道白里,可以十分清楚地看见一个媒婆的嘴脸。马家的威风、排场,马太守的派头也都刻划出来了。这里运用了许多夸张的比喻,"猫儿像条狗","猪像大牯牛","脚踩的红毡,都有一寸多厚"等等。以及其它的许多对于情景的叙述,也都很适合一个媒婆的身份。

  川剧《柳荫记》原有"英台骂媒"一场,后来演出时已删去。删去是对的。过份强调说媒的作用,会转移了对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基础--家长制的宗法社会的攻击;而且对剧情来说,比重也太大。但把它作为民间文学创作来看,这一段唱词也是很出色的:

  捉马贼,高声骂,千刀砍,万刀杀,

  凭白的,想做啥,黄泉路上结冤家。

  你管姑娘嫁不嫁,不该请媒来作伐。

  姑娘好比凤凰驾,你好比林中小乌鸦。

  乌鸦敢配凤凰驾?凤凰展翅要把你吓煞。

  你比顽石算得一个啥,姑娘好比玉无瑕。

  你好比毛铁欠锤打,我好比百炼之钢。

  我好比明月照天下,萤火光那敢与我们比光霞。

  任你马家势耀有多大,是猛虎要拔腮边牙!

  要想成亲休要吧,贼呀贼!除非是除非是铁树开花。

  把"乌鸦"和"凤凰"对比,把"顽石"和"玉"对比,把"毛铁"和"钢"对比,把"萤火光"和"明月"对比,结果是"要想成亲""除非是铁树开花"。

  喔呀!冰媒贼,恨冰媒高声骂,背时婆娘遭天杀。

  走东家,去西家,又说东家茶好吃,又说西家酒生花。

  茶好吃,酒生花,穿魂倒庙你到我家。

  双亲迳前你说些啥,花言巧语哄爹妈。

  又说马贼家财大,又说马贼有发达,

  又说马贼人俊雅,又说他父戴乌纱。

  既然看上马家的势大,

  就该将你的姐儿妹子收收拾拾打打扮扮,一个一个嫁给他。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上虞新闻网 2012-07-20 作者:艾青
0
下一条: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