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周口

公子风流散 人间遗恨长(2)

2013/8/20 8:43:52 点击数: 【字体:

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溥仪出宫时,被携至长春。1946年,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陆续出现在北平的古玩市场。张伯驹从友人处得知《游春图》存于古董商马霁川处,便提出收购意向。马霁川开出800两黄金的高价,张伯驹当时已负债累累,无力筹措,无奈之下火速通知故宫博物院,隔几日得消息说经费不足,他只好先赶往琉璃厂,在荣宝斋等店里将此事公之于众。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已闹得满城风雨,于是就做个顺水人情,同意降价让给张伯驹。最后张伯驹决定把居住多年的弓弦胡同的宅院出让给辅仁大学,将卖得的2.1万美金兑换成220两黄金购画,不料马霁川提出金子成色不好,需“追加20两”。张伯驹无奈卖掉夫人首饰,才将国宝护住。

    这两件事被收藏界看成“二希合璧”。而李白的《上阳台帖》进入故宫,也与张伯驹有关。1953年大年初一,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给张家送来火腿、糕点、白酒等四色礼品,张伯驹感激万分。“君赠我以木瓜,我还君以琼瑶。”张伯驹把自己珍藏的唐代李白手书《上阳台帖》回赠给毛泽东。毛泽东称:“连城之宝,不敢归诸己手。”将它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在张传綵眼中,父亲从没用金钱去衡量艺术。“他是这样想的,这是历史文物,我们中国人应该是把它留给子孙后代。虽然这个东西是我买的,但是不能为我个人来欣赏。要为子孙后代来欣赏,知道伟大的祖国,她的文化是什么,艺术是什么。”

    一出戏罹祸,一幅字复起

    在张伯驹的眼睛里,艺术是纯粹的,不能有半点杂质。

    除却书画,另一门令张伯驹倾注毕生的艺术是京戏,他以爱戏享名,也因爱戏遭难。上世纪50年代初,戏曲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改戏、改人、改制,让漂泊江湖的艺人脱胎换骨。在张伯驹为京剧的前途忧心忡忡时,一个消息振奋了他。1957年4月24日,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传出信息,“戏改”工作,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张伯驹觉得该有所作为了。为发掘传统剧目,张伯驹把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老艺人演出委员会”,筹划每周演出一次。为了研究老戏,他又发起成立了“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会”,开办戏曲讲座,举行义演。张伯驹从纯艺术角度考虑,选择了三出剧目,意在让老艺人的绝活重见天日。

    问题就出自剧目上面。张伯驹选的三出戏分别是《宁武关》、《祥梅寺》和《马思远》。《宁武关》有繁重的武功,有唱念做打的妥帖铺排。不具备相当技术水准的文武老生,是拿不动《宁武关》的。《祥梅寺》是丑行的开蒙戏,舞蹈身段实在漂亮。从艺术上看,张伯驹的选择是大家风范,但他全然不想:这两出戏里的反面角色李自成、黄巢是何等人物?还有《马思远》。《马思远》,一名《海慧寺》,清末实事,是一桩因通奸引发的凶案。这出戏是文化部明令禁止的26个剧目当中的一个。张伯驹找到擅演此戏的筱翠花,二人一拍即合。

    当时《北京日报》披露了这一消息,并说报社接到许多读者的电话,他们急于想看这出多年未演的老戏。然而,当天下午,研究会接到北京市文化局的电话,说这出戏是明令禁止过的,现在尚未解禁,暂时还不准公开演出。张伯驹不认可这样的决定,在和平宾馆举行记者招待会。他竟说了这样一段话:“既然开放剧目,《马思远》却不能演,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等于没开。”后来,有关方面决定将《马思远》的公开演出改为内部试演,张伯驹仍不满意。经此一番周折,张伯驹成了文艺界第一个右派。

    上世纪60年代初,经陈毅推荐,张伯驹与妻子远赴吉林博物馆任职。吉林省地处关外,藏品无法与国内重点单位比拟。张伯驹再次慷慨解囊,无偿地捐献了几十件自己的珍贵收藏。当时吉林省委某负责人对吉林博物馆的藏画中,尚无宋人真迹甚为抱憾,张伯驹闻言又捐献了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至此,这位书画第一藏家片纸皆无。

    1967年,张伯驹被迫从吉林省博物馆退职,送到舒兰县插队。但公社拒绝收下这个年近古稀,不会劳动还要靠公社养着的老头。在一个风雪夜里,张伯驹夫妇离开舒兰,返回北京。原有的住房变成了大杂院,夫妇俩靠亲朋接济勉强度日。1972年,患难之交的陈毅逝世,悲痛的张伯驹要求前去吊唁,但由于他的政治身份,最终不能如愿。他挥泪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被悬挂在灵堂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的挽联,被临时赶来参加追悼会的毛泽东捕捉到了,他连赞写得好,并询问撰联者为何人?于是,“黑”了3年的张伯驹,正式落户北京。

    冬去春来,获得平反昭雪的张伯驹变得异常忙碌起来。他想为挚爱的中华文化尽最后一点力量,但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1982年正月,张伯驹突然患病被送进北大医院。2月26日,乘鹤西游。

    最后的公子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1961年初,张伯驹即将出关之际,陈毅送来这首诗以壮行色。张伯驹一生结识显宦无数,但在他眼中只有朋友和知音,多么耀眼的外在光环,张伯驹都视而不见。当年,西北军将领宋哲元督抚华北,辖区内几个市长出缺,宋哲元让张伯驹随便挑选一个赴任,张伯驹听闻掩耳疾走。对于达官显贵的骄横,他也不惧嗤鼻冷齿。抗战期间,陕西省主席祝绍周为来西安造访的蒋经国举行宴会,张伯驹应邀作陪。他看不惯蒋经国的“太子爷”做派,鼻子里哼出一声:“黄口小儿,何德何能,在此坐大。”蒋经国含怒询问祝绍周:“此人何方神圣?”不待祝绍周为他打园场,他倒抢先自答:“昔日四大公子,今日一介草民,中州张伯驹是也。”

    抗战胜利后,古董商郭昭俊把《三希堂法帖》送给宋子文。宋子文大喜,指示故宫博物院以十万美金买下郭昭俊非法占有的古瓷器,并任命他为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襄理。张伯驹闻讯,挥笔写出《故宫失散书画见闻记》。宋子文闻言,不敢再留《三希堂法帖》,忍痛将原物奉还,由中南银行保管。

    身处逆境,张伯驹从来也是坦然视之,好像一切于己无关。张传綵记得,父亲被打成右派的时候,单位里让他们划清界线,自己感觉不服。可是张伯驹说:“哎,这个没什么。人嘛,犯错误都有的,我会原谅别人。只要我自己没有亏待党。”

    与人交往,张伯驹总是表现得不亲不近,但又常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张家与袁世凯是姻亲,但始终没什么来往。“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他宴宾客,眼看着他楼塌了。”昔日的“大太子”袁克定落魄之际,并不熟络的张伯驹找上门来,把他们夫妇接到自家供养,直至天年。在王世襄记忆中,自己当初为研究《平复帖》造访张家,张伯驹一开口吓了他一跳。“在这哪能看得完,拿回家看去。”千金不换的国宝在王世襄家中放了一个多月,他才得以写出《西晋陆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3年06月25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谢庄拍马拍出的祸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