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信阳

河南古村落——新县丁李湾村演绎豫南灵秀

2012/12/27 17:03:12 点击数: 【字体:

 
    依山傍水,恍如江南,新县丁李湾村——

    古村老宅 画尽豫南灵秀


河南古村落——新县丁李湾村演绎豫南灵秀

丁李湾村高大威武的古门楼

河南古村落——新县丁李湾村演绎豫南灵秀

 老房子走廊上的古木雕

河南古村落——新县丁李湾村演绎豫南灵秀

 每家宅院都有一个这样的古门楼

河南古村落——新县丁李湾村演绎豫南灵秀

 丁李湾村清末原生态古建筑群
 
       
    在很多人眼里,皖南西递、宏村等村落,宛若一位小巧玲珑的江南美女,她散发出来的水灵神秀让人迷醉。得益于明清时期的人口迁徙,这种风格独特的徽派村落,在皖、豫、鄂交界地带的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村成功演绎。在这里,你可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徽派水乡风采。    
 
    徽派民居 新县犹留余韵

    村庄临塘而建,民居中随处可见各种造型的砖雕、木雕、石雕


河南古村落——新县丁李湾村演绎豫南灵秀

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房檐

河南古村落——新县丁李湾村演绎豫南灵秀
丁李湾村的清末原生态古建筑群
    【理想居地】

    临塘而建,“风水宝地”


    (丁李湾的山间乡道,两侧山势不高,河流、水塘颇多,山水相拱,被当地村民认为是风水宝地……)

    12月16日上午10时,位于豫南山区的新县八里畈镇,细雨霏霏,雾气腾腾。通往丁李湾的山间乡道,两侧山势不高,河流、水塘颇多。在通过了一处传说曾有神仙在此下凡的石桥——神留桥后,丁李湾自然村很快闪现。

    从村南头的大水塘北岸朝南望去,映入眼帘的5座大门楼一字排开,青砖、白墙,屋檐高耸挺立。这种建筑风格,与附近村落新建的不少现代民居有共通之处,但这里明显更加雅致,精细,更具视觉冲击力。

    走在塘边,看着对岸的民居的倒影,看着大门楼正对着的小山,江南水乡那种雅致感觉油然而生。

   在神留桥村村主任李敦油的指点下,记者才注意到,村前的这个水塘北岸呈弧形,东西两个尖角,包括再向北的小山,呈月牙形,圆心都向着民居方向。“这里的民房有山有水,说明风水好啊”。

    “这个塘叫望月塘,也叫腰子塘、元宝塘,远处的山叫对面山,也叫月亮山、元宝山。听前辈们讲,我们这个地方,山水相拱,祖先迁到这里,认为能聚财,是‘风水宝地’,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李敦油说。

    据他讲,丁李湾村人口目前有500多人,祖籍均在皖南、赣北一带。虽然现在并非大村、富村,但在明清时期,丁李湾却是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而且出了知县、知府等官员和不少富贾,名声在外。

    【古朴庄重】

    源自徽派,亦有河南本地特色


    (依水而建的徽派民房,超出坡瓦高度的门楼马头墙最为抢眼,锯齿式房檐下,各种彩绘的花卉图案雕刻在砖和石头上……)
 
    与普通的豫南民居相比,这些依水而建的徽派民房,超出坡瓦高度的门楼马头墙最为抢眼,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外观。

    在最东侧的一处门楼,锯齿式房檐下的砖雕、石雕上,各种彩绘的花卉图案依稀可见,十分精美。门枕两侧石礅上,也有着花瓶插花镂刻。整个门楼,古朴庄重,保存相对完好。

    紧邻该门楼东侧的门楼,更加高大,门枕石礅包括屋檐彩绘上都出现了麒麟镂刻,而且屋门上方的八卦造型窗户,出现了彩绘,但其房门朝向偏东方向,并非正南,显得尤为另类。

    “我小时候就听上辈人说,这叫‘歪门斜道’、就像影壁墙一样,‘财不外露’,可以‘聚财’,也有老人说,是因为房主祖籍在偏东方向,是想缅怀家乡。”丁李湾村今年67岁的村民李先柏说,该房之所以排场一些,是因为房主是明朝时候一位县令,“只知道他姓李,具体叫啥,谁也没记得”。

    沿着塘边青石铺就的路面向西,有一处高约1米的台阶,这也使得西侧的3座门楼比东侧两幢看起来更加高大。高台之上的第一家门楼,屋门两侧墙体内角并非直角,而是呈现喇叭口状,这被当地人称为“八字门”,古时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能使用。屋门上方的八卦窗户更加精美,而且上边还另开了较小的洞口,被称为“瞭望口”。屋檐彩绘和屋门横梁头,还都出现了龙的图案和造型。

    “这户主人叫李维屏,是清朝四川隆安的知府,官在这儿当得最高,房子自然盖得最排场。”李敦油说。

    再向西的两处门楼,虽然没有出现龙的造型,但与县令私宅一样,出现了麒麟等元素。按照丁李湾人的说法,这叫“你是县长,我是大老板,你有权,我有钱,咱谁也不服谁”。

    【错落有致】

   马头墙映衬下的豫南水乡之韵


    (在后宅里,各种花卉、动物造型的砖雕、木雕、石雕与两条屋檐、条石台阶、石礅基柱,天井格局让人感觉到清雅韵味十足……)

    除了这5座临塘门楼外,在村中弄道里,还保存有其他12处错落有致的门楼,但相对于临塘的代表性门楼,略显小巧和粗糙。

    村中的弄道不但窄,而且曲折,但两边依然留出了雨水槽、排水沟,加上路面均由石块、石板铺成,看上去小巧玲珑,但功能齐全。此外,不管是从临塘的大门楼抑或弄道里大门楼进去,里边都还有若干个小门楼,这在当地叫“一环套一环”,可防御外人侵扰。

    丁李湾目前最深的宅院,有四五进深,而据通过土改分到“知府宅院”居住的76岁老太邬嫦娥讲,这里早期的宅院,最多曾有13进深,但后来不是自然倒塌,就是被人破坏了,没有保存下来。

    从“县令门楼”西侧的弄道进去,穿过两座门楼,可见几处保存相对较好的后宅,其各种造型的砖雕、木雕、石雕与两条屋檐、条石台阶、石礅基柱,天井格局的建筑手法,加上宅院与宅院间隔的马头墙,徽派风格十足。

    这些宅院还有一个共有的独特设计,那就是在门楼门枕两侧、宅院屋檐下方,都有若干个内大外小的孔洞。按照李敦油等人的说法,这是为了在遭遇外人侵犯时,方便房主朝外多个方向发射火铳,“也可以朝外瞭望,观察敌情”。

    这里所有的门楼、宅院,均是石头做成高地基,上砌大青砖,但从一些受损的地方看,内部均为土坯,这种节省材料又基本不影响质量的工艺,被当地人称为“包青”。至今很多“包青”墙体依然平整完好,连裂缝都很少见。

    “这是先人用糯米、窑灰、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做成的,可以跟砖融合成一体,非常坚固,非常耐腐蚀,也叫紫金灰,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水泥吧,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会做了。”李敦油说。

    丁李湾现存的宅院中,村东的一处绣楼不能不提。与其他宅院不同,该院紧靠门楼的山墙上,大窗周围有青瓦飞檐,“这房主以前是地主,每逢千金出嫁,都在这里抛绣球,平时也是戏班子唱戏的戏台,村里人就在下边的广场看”。

    漫步在村中老院、弄道,触目所及的墙倒屋塌让人伤感,但这些风格统一的徽派建筑里,那晓风残月的清雅韵味,依然不减。

    【亟待保护】
 
    “再不维护,

    可能将不复存在”


    (经过多次的修补,很多建筑得以保护,但也有一部分村民因盖新房就把旧房拆了,村子的建筑损毁严重,保护古建筑,我们需时刻注意……)

    丁李湾村今年66岁的村民李承太说,丁李湾村民居最早建于明代,随着人口的繁衍逐渐形成规模,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丁李湾依然保存完好,但随后发生的一场运动,让丁李湾遭遇了大劫。

    “当时施行‘破四旧’,村里很多房子的木雕、砖雕、石雕都被砸了,包括屋顶山神兽,都不存在了。有些村民嫌可惜,就用泥巴糊住了一些,才算没有毁完,现在很多彩绘、雕刻上都很脏,都是因为被糊的原因。”李承太说。

   而据李敦油统计,目前该村仅剩下了17处门楼、8条弄道,房屋也只有不到百间,而在20年前,光门楼就有28处、弄道17条,“很多村民要拆旧房盖新房,嫌老房子破旧、占地,就拆了,我们想拦也拦不住”。

    典籍记载,丁李湾始于元末明初,以清代乾隆年间最盛,当时田地1万多担(一担相当于现在7亩),房屋600多间,有“李氏庄园”之称。至李维屏时期,庄园四周城墙环绕10多里,并有东西南北四道大门,内有800多人居住。

    “去年,塘边的县令门楼,内墙塌了,镇里和村里筹了1万多元修补,才没有塌完,要不然,现在塘边就不是这5个大门楼一字排开的景象了。”李敦油说,除了门楼、宅院大量坍塌外,在村东泼河水库蓄水时,最具徽派气质的李氏祠堂也被水淹没。

    “2003年,丁李湾被确定为‘河南民俗民居村’,现如今,村子损毁越来越快,要是这样下去,也许10年、20年之内,这个河南相当少见的徽派古村落就永远没有了。”他说。(原标题:新县丁李湾村——古村老宅 画尽豫南灵秀)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2012-12-27)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