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信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豫韵楚风”信阳民歌系列四 八月桂花遍地开(2)

2013/4/22 10:08:14 点击数: 【字体: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戴季英回忆说:“这首歌的歌词是信阳新县柴山堡人作的。新县人调查下去,认定这个柴山堡人就是一个叫岱觉先的老私塾先生。”

  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老前辈于1982年5月回忆说,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一位姓王的教员。商城县顺着这个线索调查下去,认定这位姓王的作者就是该县城关居民王霁初。

  虽然有争论,但大家基本认同:第一,这首歌肯定诞生于鄂豫皖苏区;第二,这首歌由大别山民歌《八段锦》改编而来。因为鄂豫皖苏区首府在信阳新县,多数人认为信阳理所当然拥有这首歌曲的“版权”。

  对信阳市内新县、商城关于《桂花》的版权之争,信阳市有关方面出面予以调停:内部不再争论,对外口径一致,都说是信阳民歌。

  一首民歌成为两个老区县“名片”

  商城和新县两个老区县,都视《桂花》为自己的骄傲,两县都为《桂花》盛开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商城县采访期间,不论拨打县委书记李群茂的手机,还是随意拨打乡政府公务员的手机,记者听到的手机彩铃都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地——商城欢迎你!”

  商城县宣传部副部长曾宪忠说:“这首全国人民传唱了几代的民歌,是我们最好的名片。”

  与商城县相邻的新县人,也曾做过类似的彩铃。

  2006年11月底的一天,在该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管理员指着6棵高大的桂花树,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几棵树都将近百岁了。50年前,新县第一任县长、老红军刘铭榜从南京移过来这几棵树,用桂花树象征大别山老区人民,表示对老区人民在革命年代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永志不忘。”

  50年的岁月,让很多历史细节荡然无存,却让6棵大树郁郁葱葱,蔚然成为一片独特的风景。6棵大树的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光滑的石面上,镌刻着《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谱和歌词,侧面,则是该首民歌诞生情况的介绍。

  《桂花》一歌用的是大别山《八段锦》的音乐,在整个信阳民歌中,这段旋律不一定最优美,但其格调却是最欢快的。当历史需要一首歌曲来庆祝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时,这首曲子及时承载了这个光荣的任务,并为自己创造了新的光荣。

  信阳民歌研究者徐海平先生说:“当年商城县苏维埃准备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红军宣传文艺工作的同志兴奋地写传单,贴告示,还编了许多顺口溜、快板书等。有位同志想了个新鲜点子:‘咱们编个歌子唱唱苏维埃吧!’于是他们找到家在县城的文艺能人王霁初。王霁初二话没说,就把自己肚子里的歌曲一股脑地往外倒,先后唱了《淮调》、《砍柴调》等,最后,大家相中了欢快的《八段锦》调,重新填了词,就成了《八月桂花遍地开》。”

  徐海平认为,后来广为传唱的《桂花》,不是哪个人的作品,而是由民众集体创作的。《桂花》这首歌曲,是当时革命志士共同的心血。

  新县的文史研究者胡光明先生对王霁初的主创权是存疑的:“据查证,1929年8月,光山县工农民主政府(苏维埃)就成立了,《桂花》就开始传唱。王霁初在1929年12月还被红军当作“革命对象”关起来,此后才加入革命,他怎么可能是《桂花》的词作者?”

  胡光明认为,新县人创作了这首歌,歌名原为《庆祝工农民主政府成立》,根据信阳民歌的习惯,人们就拿第一句歌词做歌名,后来新县人沿袭这个习惯,将此歌改名为《桂花》。

  实事上,《桂花》和《八段锦》结缘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1929年8月,丹桂飘香时节,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工农民主政府,在当时的柴家堡(现为新县陈店乡)成立。苏维埃政府为庆祝这个划时代的日子,组织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其中,创作一首歌曲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为了好唱、好记,大家决定借助当地流传广泛的民歌重新填词。由私塾先生(即新县所说的岱觉先)、校长(安徽说的罗银青)或民间文艺家(商城县说的王霁初),创作了歌词的初稿,随后,苏维埃政府的负责人一块儿修改,再经教唱人员润色,选定的音乐是《八段锦》,最终形成《桂花》的范本。解放后,专业演唱人员参与进来,对这首歌曲进一步完善,最终变成红色经典《桂花》。

  “在信阳的研究者中,主流还是认同王霁初是《桂花》的词作者。但我们并不反对争鸣,认为这首歌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信阳市文化局一位负责人说。

  红日剧团让《桂花》传遍中国

  虽然王霁初作为《桂花》歌词的作者有人质疑,但他创办的“红日剧团”让《桂花》开遍全国,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6年11月底,记者和商城县歌舞团团长张准站在西大街王家大门楼残存的院子里,映入眼中的是破旧的瓦房、正在腐朽的砖墙。只有挨着大门的一株上百年的金银花,显露出生命旺盛的活力。

  张准说:“这就是极富戏剧色彩的王霁初的旧居。我们家和他是亲戚。在商城,小孩子都知道是他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

  王霁初,生于1893年,牺牲于1932年。王家殷实富裕,王后来过继给曾任张作霖东北四省剿匪督办的伯父王礼堂。王礼堂走后门,在东北为王霁初谋了个县长的职位。可王霁初从小痴迷唱戏,不爱官场,还没走马上任就不辞而别,到北京当票友唱戏去了。后来,他回到老家商城,创办了当时名扬鄂豫皖边区的商城双河班。戏班子生存艰难,他变卖王家大门楼的资产养戏,被家族视为败家“浪子”。

  1929年12月25日,红军打下了商城县城,把王霁初关了起来。

  关在牢中的王霁初,思考如何让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而不是继续待在牢房里。他的资源就是文化,他的文化就是唱戏哼小曲。于是不费吹灰之力,他写了一首歌颂红军取商城的歌:“民国十八春,红军打商城,打得民团乱纷纷,喜坏我穷人。”他大声地把这首歌唱出来,唱得红军司令部里的人们喜笑颜开,都说这歌编得好,唱出了人们的心情。红军首长也听到了,很欣赏他的才华,当场动员他参加革命,专为红军搞文艺宣传工作。

  王霁初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商城县苏维埃成立大会的盛况深深感动了王霁初,他浮想联翩,创作欲望高涨,便根据商城民歌《八段锦》的格式,填上新词,于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由此诞生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这首歌的词经过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的吴靖宇、陈世鸿等人的修改、加工,更加清新流畅。由于曲子采用的是当地《八段锦》老调,衬字也完全用当地口语,人们非常熟悉,非常亲切,所以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很快,这悠扬、悦耳、欢快的歌声,随着阵阵春风,传遍了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同时,随着红四方面军转战南北,很快传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从民间登上中国最高级别的舞台,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民歌的经典之作。(首席记者何正权记者盛夏文图)(全文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6-12-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