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文化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经过全市文化部门的努力,今年5月,信阳民歌、罗山皮影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填补了我市空白。截至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2个国家级保护名录、8个省级保护名录、34个市级保护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我市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在最近公布的“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名单中,我市汉民族叙事长诗《郭丁香》、信阳民歌、火绫子等8个项目共13人榜上有名。同时,建立了民间艺人、传人信息库。在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许煦(剪纸)、李冰(民俗画、根艺)、郑镇怀(布雕画)、潘景城(灶戏)等一批民间艺术家脱颖而出,带动了各民间艺术门类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民间演出团体从几年前几乎断档的状况已经恢复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个,出现了民间艺术大发展的可喜局面。
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保护网络工作体系。组织开展普查工作,建立保护名录。市、县文化部门对历年来曾经整理、保存的信阳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乐曲、民间戏剧等资料进行调查清理,建立了档案。今年以来,市文化局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一步深入抢救、挖掘了本地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组织《信阳民歌》、《固始花挑舞》参加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组织罗山皮影赴澳门参加了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
完成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编撰工作。现已整理完成《信阳民间舞蹈》(上、中、下)和《信阳民歌》(初稿)共约50万字。指导固始灶戏《郭丁香》唱词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唱词已有近8000句。督办完成了《罗山皮影剧本选编》(4本)、《光山花鼓戏》、《商城民歌》出版准备工作任务。
组织开展“锦绣茶乡——信阳市书法、美术、摄影、民间工艺作品展”。活动自今年4月启动,9月起在各县区举办展览,今年年底前在市内举办大型展览活动。(付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