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礼俗琐谈
2013/9/16 15:29:1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素以重“礼”而闻名于世界。“礼节”与“风俗”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信阳,位于我国的中部,是南北文化的交叉带,因此,信阳礼俗较之国中其它地方既有共性的一面,也不乏其独特之处。追索起来,既可以看到汉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亦可以透视豫南区域文化的形形色色。笔者检阅史籍方志,略有所得,形诸笔墨以飨乡梓读者诸君,并就教于大家。
祭祀典礼,既反映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与崇拜,也表达人们的愿望和企盼
人类文化习俗的源头是神话和传说。人类把对大自然的困惑、恐惧和崇拜,都掺杂进神话传说之中,并将其人格化、神化,再加以顶礼膜拜,这便出现了许多神和神殿,出现了祭祀神的文化习俗和专门的典礼。
信阳祭拜社稷、先农、风云雷雨电山川诸神的典礼是极为隆重的。当是日,地方长官身着朝衣官服,率绅民百姓,亲自焚香跪拜,赞唱执事各司其事。尔后由地方首长正印官秉耒,佐贰执青箱播种,各官俱用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各行九推之礼。立春之前一日,塑造春牛并芒神各一,由各官率众迎于城东郊,“由正印官击鼓三声,环鞭土牛者三”,是谓“迎春”或称做“打春”。这样的祭典,既表达人们对神佑护祈求,也表现地方当局对农稼的重视,所谓勤农劝耕之谓也。
在所有的祭祀庆典中,以祭祀孔夫子孔庙的典礼最为隆重,对“礼”的要求更加修严、繁复。
旧时中国,神何泛泛。信阳民风近楚,所敬神神怪怪甚多,乃至千年古木、怪诞的石头,都能享受人的祭奠。从春至夏,从年首到岁尾,从初一到十五,从社会到家庭,都有神要敬,逢庙烧香,见佛叩头,民不勘其扰。
“喜三”(洗三)、“抓周”、“冠礼”、丧葬━━人生旅程中的喜喜忧忧
婴儿落地的第一声啼叫,宣布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种生命的延续,历来为人类所重视。信阳人对此的喜庆方式叫“喜三”或叫“洗三”。前者言其得子女之喜悦,后者写实,即第三日给婴孩好好用艾水清洗一番。这日,得子人家门前披红挂彩,遍请亲友吃“喜面”,将熟鸡蛋染成红色的,散给邻里的儿童,叫“吃红蛋”或“吃喜蛋”。媳妇娘家得到喜讯后,便打发人用竹筐装着挂面、油条、母鸡等各种礼品及婴孩穿戴之物,前往女婿家送“月礼”。在生男或生女方面,民间素有“弄璋”、“弄瓦”之分,有重男轻女之陋习。这种陋习尤以荒僻山区为最甚,男多女少,致使不少人孓然一身,打“光棍”。实在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悲剧。
结婚,是人生一件大事,婚礼,是一种极受人们重视的大礼。婚礼之前,要为新郎举行“冠礼”。迎亲之前将新郎立于祖堂红毡上,具新衣冠,由来宾、族、戚子弟为新郎装饰,披大红彩绸成十字,顶插金花,焚香楮,向祖宗父母行四叩礼,遍拜来宾、族、戚之尊长者讫,再去迎亲。男女结合,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有成议,乃具两造庚帖互换。男家佐以钗钏饼果之属,女家以书砚笔墨答之,交宴媒妁。仕官望族,问字纳采,亲送奠雁。无雁代以鹅或鸡配之。送亲,皆择族中有福者执花烛照,绾同心结以封花轿。至夫家,择族中有福者导出花轿,搀扶双拜祖宗天地、入房。新郎以彩箸为新妇挑除盖头红巾,坐床饮交欢酒,合宴来宾。入夜的“闹房”,是婚礼的高潮,亲朋子弟极尽笑谑,至夜深不散。婚姻礼既有严肃守礼的一面,也充盈着喜剧的色彩。其迎亲,过状元桥,入洞房等礼仪过程也表现上古人类的抢亲习俗孑遗,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丧葬之礼,在信阳是又一种受人重视的大礼。中国古时,提倡“厚葬久丧”,故尔丧葬之礼繁复讲究之处比起婚礼还要复杂。丧礼,包括棺、椁、仪衾,朝留心夕哭奠。凡人病危,迁居正室,戒内外,书遗言,置新棉絮于口鼻间,棉絮不动,即已气绝,便将亡者由床上抬至地铺,放炮仗为死者送大行。家人举哀易服,护灵守丧,为死者沐浴更衣,具棺入殓。此前已由死者家属具讣告遍告亲友。亲友闻讯亦纷纷前往吊丧。其长子长孙披麻戴孝,跪谢吊客,捧木主,摔老盆。至亲好友,扶灵送葬,极尽礼数。信阳旧俗,在送棺入葬时扎有灵屋车马,木俑、以及牛、马、羊、鸡、犬、豕等,总之,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吊丧的亲友,要送奠仪、钱帛、挽联、挽帐,不一而足。乃至成礼,广张筵席,鱼肉杂陈,孝子稽器刍灵,充塞衢路,无论中人之产,竭蹶从事,以事铺张。这样的丧礼,对死者已无意义,对生者徒增负担,甚至无力操办,但慑于礼仪习俗而告贷者,亦不乏其例。
信阳曾是一座古老的州县,属于国家和地方的礼仪,也是颇多的。例如,凡科举应试,先期由知州县尊,遍邀应试诸生,悬檐额,结彩楼,架桥曰瀛州于中庭,送大门外,并以鼓乐导之。入学,凡岁科举进发红案后,知州择日设酒于大堂。至期,新进者衣公服,分班参见,行四拜礼,就座饮馔,散给红花,鼓乐导至文庙,行三跪九叩之礼,拜过孔圣,退至明伦堂,知州与学师交拜。新进者见学师,行四拜礼,送席就坐,钦三巡起立,四揖辞退。由此可见,这样琐烦的礼俗,处处拘束,名为赴官宴,勿宁说是出操受训。但又毕竟是一种礼遇,一种为莘莘学子所渴求的精神享受。
“铎教”、“乡饮” ━━淳朴的乡风习俗
礼仪的教化功能最为明显的表现在“铎教”和“乡饮”之礼上。所谓“铎教”即于每月朔日,地方长官率僚属及乡约、木铎老人、司约等人,至讲约所设香案。由礼生唱序班,行三跪九叩礼,兴,退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环列肃听,礼生唱赞,恭请开讲。司讲生诣香案前跪,恭请上谕登台。木铎老人跪,宣讲上谕。这是古时对民众施以教化的手段,特别是民国以后,中山先生重以言教,凡有重要集会上官莅止,新官上任,必有一番大演说,从事宣传。名为讲道,亦古之铎教遗意也。所谓“乡饮”,每岁之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行礼。执事于儒学之讲堂,陈设座次。司正率执事者习礼,至日黎明。主席及僚属,司正先诣学,其它人可以自愿参加或者观礼。拜、祝、献酒后,共祝辞略曰:“恭维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我和乡里。无或废坠,以添所生。”语毕,举行“乡饮”。众人边饮馔,边听唱读律令。凡乡饮酒礼,序长幼,崇贤良,剔奸顽。其座席间,年高德劭者居上,年高淳笃者次之,以次序齿而列。其中有作奸犯法者,不许列入良善之席。失礼者,当众受罚。这也是对民众施以教化的礼仪。除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亦有抑恶扬善的一面。
时至今日,世界发生巨变。时代演进,乡风民俗也不断地在演变,在变化。我们不能说一切坏的都在变好,如同不能说一切好的都在变坏一样。但我们可以透过历史的烟尘观察古朴淳厚的信阳民风乡俗,对其扬弃,使其更加纯朴淳厚,更加文明进步。(作者:祝 凯)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