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在军营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
新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权首府所在地,革命低潮时期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这里,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
“不能在军营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在大女儿许道江的记忆里,许光从没向位居高位的父亲要过照顾、谋过私利,却对事关家乡建设、百姓利益的事儿特别上心。“我清楚地记得,在爷爷家中的饭桌上,爷爷总是问到您家乡建设、工作情况和家里生活情况,但您从来在爷爷面前都说自己很好、新县很好。爷爷听后非常高兴,经常因此又与您多喝两杯。而为了新县的建设发展,您多次给爷爷写信……”
“他们父子的感情非常深,首长每次想到什么事情,都是向我交待一下,我按照首长指示写好信,念一遍,首长看看后,如果没有什么修改的,就签上自己的名字,那两封绝密信件就是我写后,首长签字寄给许光的”,许世友将军当年的秘书李富海曾在1977年到1984年为许世友服务了8个年头,据他向记者回忆说:“在这8年的时间里,许光每年都会去看他父亲至少2次,首长也经常念叨许光的名字,有一段时间收不到许光的信了,就问我说那个咋还没有黑伢的信呢?而许光只要一来信,首长那几天都会时不时地询问信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首长对许光的用心和父子之间浓厚的情感。”
工作中的许光,是名符其实的“拼命三郎”。1969年春夏,许光担任新县人武部军事科长兼县邮政系统军事代表,负责建设千斤乡159微波站。当时山上没有任何道路可走,所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肩挑背扛,就连几吨重的水泥杆也要靠人工一步一步运到山顶。许光不顾环境恶劣和条件艰苦,连续施工300多个日夜,最终改变了古老的通信方式。上世纪70年代初,许光带着民兵铺设高压线路时,始终与民兵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由于缺乏机械,电线杆铺设十分困难,他就带着民兵一根根往山上扛,一锹锹向土里埋,终于铺设起35千伏的高压线路,改变了新县落后的电力现状,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大功。
有一天夜晚八九点钟,许光突然接到命令,由于军事设施遭水毁,要紧急赶赴一线抗洪抢险。当时,爱人杨定春正发高烧。许光来不及迟疑,把水和药一起放在妻子的床边,嘱咐她临睡前把药喝了。然后,他军衣一穿,帽子一戴,拿起手电,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几个小时后,赶回来时,他已变成了一个泥人……
无独有偶。1987年7月份,新县连降大雨,防汛任务艰巨。一天凌晨一点多,许光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暴雨警报。尽管当时身体有病,许光还是坚持连夜赶到所包的新县箭厂河、陈店、郭家河等几个乡镇处理险情。由于连下暴雨,多数道路已被洪水冲毁,吉普车猛然陷入一米多深的排水沟里,惯性的力量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许光整个头部从前挡风玻璃中猛撞出来。许光昏迷了三天三夜,头部伤口有5处之多,缝了近20针,牙齿也被磕掉了几颗。经过三天的全力救治,许光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轻伤不下火线”,如此重的伤情仍然没有挡住许光奋战在一线的脚步。伤情稍有好转,许光就闲不住了。他首先考虑的是水库安全,水库保住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才有保障!那个夏天,他的足迹踏遍了所包乡镇水库的角角落落,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在1987年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面前,许光所包的所有水库安全渡汛,没有发生任何险情。
“他是一个较真的人。”时隔60多年后,已经92岁高龄的王树声将军的夫人杨炬和我们聊起许光的时候,记忆犹新:“许光在我们身边待的有半年多的时间,那时候我们在湖北,他从老家到了我们这里来,20多岁,不咋爱说话,但看得出身上已经有那么一股倔劲,做事情有板有眼,干脆利落,我们想着他是从农村来的,怕出门找不到地方,就让一个警卫员跟着,他倔的很,说没事,有一次瞒过警卫员自己跑了出去,回来后我就问他,你为什么非要自己跑出去,万一找不到回来的路咋办?他回答说,我就是要试试,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找到回来的路,认准的事不回头,倔的很啊!”
在许世友将军的夫人田普眼中,许光的个性非常鲜明:“老奶奶(指许世友的妈妈)生病很厉害,许将军爱护他妈妈,就让许光回去照顾老奶奶,许光啥话也不说,回去就回去,此后再也没有回到部队,要按说,后来完全有机会可以回去的,许光就是不再回了,肯定不是和他爸爸怄气,这么多年,我是从没有听过许光在他爸爸面前抱怨过一次,许光这一点,和他爸爸非常像。”
“你个人搭梯个人上,想让我给你搭梯,没门”
许光原名叫许大安,是许世友离开家乡后奶奶托先生给起的大名。后来父子重逢,许世友给儿子更名为许光,饱含着一个父亲要儿子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期望。
光明磊落做人,绝不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谋半点私利,这成为许光一生都没有跨越的“清规戒律”。
回到新县40多年,许光先是在武装部一干就是二十年,历任参谋、科长、副部长,直到转业,还是一个老副团。而那时,许世友将军身居高位,在军中无人不晓。1982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上级拟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但是许光主动提出要转业到地方工作。许世友将军去世后,武汉军区的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心,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军区机关工作。许光认为这样做影响不好,也不愿意离开新县,坚决放弃了这次机会。生前有记者要采访许光,包括子女提出帮助他整理回忆文章,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我早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许光经常这样严厉告诫子女。为人低调、少言少语的许光对子女和亲属要求十分苛刻,原则性强,甚至不近人情。亲戚朋友想在他这里拉关系、走后门,从来都是行不通的。
大儿子许道昆1978年高中毕业,恰逢许世友将军的老部队——南京军区在新县招兵,时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的许光又是全县征兵领导小组负责人。但许光因为许道昆不满18岁,拒绝了儿子要当兵的请求,让他下乡当了一年知青,翌年才应征入伍到了不是许世友将军下属部队的127师。二儿子许道仑后来也到部队当兵。许光同样没有替他找关系说情,更没有为他找许世友将军帮忙提干。1985年,许道仑即将复员回乡时,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许光高兴地告诉儿子,“回来好啊,回来还是二级工啊!”两个儿子复员回乡后,留在了新县,直到现在都还是普通职员。小女儿许道海信阳师范学院专科毕业时,有机会专升本到河南师范大学继续深造,或者留在信阳工作,但许光却说,“回新县有什么不好,新县教育正需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