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名人名家 >> 身边名人 >> 浏览信阳

名将之子的平民本色——追记第四届河南省道德模范许光(2)

2013/12/6 17:45:21 点击数: 【字体:

    这样的怀疑不无道理。但,这却是铁的事实。

    河南新县潢河路许家小屋客厅里的挂历,永远停在了2013年1月5日的那一页。那是许光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亲手撕下的。翌日,84岁的老人就永远离开了他的至爱亲朋,离开了他生前不愿离开的、这个60多平方米的小屋……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11个月来,大别山革命老区、将军县新县的灵山秀水、一草一木,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她忠诚的儿子——许光忠孝两全的不朽传奇,也诉说着他一生甘于平淡,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高干子女和名人后代,一生坚守多做好事,多干工作,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的一幕幕情景……

    “我想当兵,像父亲一样报效国家”

    电影《闪闪的红星》家喻户晓,其主题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更是耳熟能详。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许光就是电影里坚强聪明的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之一。

    许光出生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

    1929年4月,鄂豫皖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中,红军将领许世友与结发妻子朱锡明的儿子黑伢降生了。历史仅仅给了黑伢两年相对安生的时光。在黑伢两岁多时,鄂豫皖根据地失守。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天是房,地是床,野菜野果当干粮”。7岁的许光就参加了儿童团,和奶奶、姑姑一起,在深山老林的艰苦环境中九死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一次,敌人扫荡鄂豫皖根据地,下令放火烧山,姑姑带着许光躲在山洞里三天三夜,忍受着炽热的温度。姑姑的头发都被烧焦了,才终于保全了许光。后来,姑姑下山给许光讨来几块硬窝头,饥饿的许光一口吞进去便噎住了,姑姑使劲捶他的后背,才让许光吐了出来。

    许光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后来被他在山东上学时的班主任李心田得知,才有了《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动人形象,并持续影响了几代人。

    在许世友离家17年后,“潘冬子”许光日夜盼望的春风终于吹来了。1948年春,在父亲的老战友、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的帮助下,许光得以与父亲团聚。父子重逢后,许世友清楚记得许光的小名叫黑伢,还问儿子今后打算干什么?许光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当兵,像父亲一样报效国家!”

    许光迎来了新生活!他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等院校学习,成为建国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在校期间,许光从不向战友提及自己的家庭和身份,常常用比别人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毕业分配到北海舰队后,他始终在一线部队摔打磨砺,用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学习训练来要求自己,逐步成长为共和国北海舰队一名优秀的舰艇长,先后6次立功受奖并圆满完成了海防巡逻、重大演习等战备训练任务,有力地捍卫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正当许光在军队的事业一帆风顺时,许世友将军却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将军的母亲十分惦记一手带大的许光,长途跋涉到部队探望,但又不习惯在大城市生活,执意回老家。母亲已是耄耋高龄,身体大不如前,再来回奔波如何是好?于是,许世友经过反复思考,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决定让许光回到家乡,照顾奶奶,替父行孝。

    对于许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选择:在海军13年,留下,肯定会有大好前程,回家乡,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挚爱的军营,意味着选择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但面对父亲的殷殷重托,许光经过认真思考,毅然舍弃了自己曾经的“将军梦”,做出了他人生中最艰难、也最了不起的抉择——回家乡新县!

    “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您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以后,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稚气而坚定的话语,也是许光一生坚守的信念。

    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回到山区小县新县,由一名海军作战指挥员改任县人武部参谋,许光很快适应了生活中的落差,无微不至地照顾奶奶。

    许光工作在县城,奶奶却习惯生活在乡下老屋。为了照顾好奶奶,许光用父亲寄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经常来回跑。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里,奶奶喜欢吃什么,许光就想方设法做给奶奶吃。一有时间,他就住在乡下,陪伴奶奶。

    半年后,许世友将军94岁的母亲去世时,许世友正在东海前线指挥海防备战,实在无法分身,许光作为将军长子代替父亲为奶奶送终。当时,许光两个儿子已相继出生,家里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安葬奶奶,许光从乡供销社借了300元钱。南京则一封电报又一封电报,要求“从简”、“从简”。5天后,按照乡下的习俗安葬完奶奶,300元已所剩无几。后来,父亲安排人送来了200元钱。欠下的100元债是许光和妻子省吃俭用慢慢还上的。

    若干年以后,《上将许世友》有一集专门演许光替父行孝的故事。那年春节,大女儿许道江回家探亲时正巧看到了,就把父亲拉到电视机前说:“电视里正在讲你的故事呢。”许光眯着眼睛,看了看电影里的父亲和自己,非常平静地说:“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有啥可演的!”

    奶奶去世一个月后,许光的伯母(许世友将军的嫂子)也不幸去世。许光送走伯母,又要照料膝下无子的伯父。1965年至1977年的这12年间,许光在家乡共为奶奶、母亲、伯父和两个伯母等五位亲人养老送终。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与世长辞,许光强忍悲痛,不负父亲重托,及时通过组织向中央和军委汇报许世友将军回故乡安葬事宜,帮父亲实现了“生为国尽忠,死为母尽孝”的心愿。传奇将军许世友含笑于九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多年来,许光还无微不至地关爱地方上生活困难的老红军,累计从个人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关心资助红军后代130多人次,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

    “父亲让我回来,不仅仅是要让我对奶奶尽孝,更是要对曾经饱受苦难的家乡人民尽孝!”替父行孝后,许光原本有多次机会再次走出贫困的大山,但他却下定决心留下来,留在家乡新县,立志让贫穷落后的家乡旧貌换新颜,为老区人民尽好“孝道”!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信阳日报 2013年12月5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88岁老人的“红色记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