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阳 >> 信阳工艺 >> 工艺与品牌 >> 浏览信阳

固始柳编:“牛”气冲天

2013/4/10 14:39:14 点击数: 【字体:


    2009年3月2日上午,“河南农民工风采展”在中国农业展览馆隆重开幕。工艺精湛、气势雄伟的柳编工艺品——“河南牛”引来万人瞩目,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河南牛”火爆京城

  展会上,放置在农展馆1号馆正门旁的柳编“河南牛”格外引人注目,人们纷纷走近观看、拍照留念。“这头牛栩栩如生、大气磅礴,代表了当今柳编的最高工艺水平!在这里留影就是想沾一点‘牛气’,希望牛年好运!”参观者张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这件大型柳编工艺品是我们为参加这次展会而专门编制的。”固始县柳编龙头企业——正和工艺品集团董事长、“全国杰出青年农民”万正和介绍说 :“今年是牛年,‘河南农民工风采展’在京举行,为向展会献礼并且展示河南农民工的风采、展现固始柳编的工艺水平,我们几十位农民工昼夜加班,用淮河边生长的柳条编制了这头正在奋力前进的大黄牛,并且取名叫‘河南牛’!”

  柳编“河南牛”的旁边是固始柳编展厅,几位身着统一工装的正和集团员工正在表演柳编技能。一根根不起眼的柳条,经过他们的一双双巧手,很快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引得观众啧啧称奇。展厅里摆放的用“柳藤草木铁”等材料混编而成的各式家具、灯具、装饰品等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不少人上前询问卖什么价格、在哪里有售。“以前只见过木制家具、板材家具,没想到柳条还能编成家具,而且还编得这么精美,这回可真开了眼了!”北京市民吴大妈赞叹道。

  “受场地限制,这里展出的产品连冰山一角也算不上。”在场的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方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固始县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的‘中国柳编之乡’,生产工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产品有家具、灯具、办公用具、装饰品、日用品、家居用品、工艺美术制品等7大类20多个系列5万多个品种,畅销欧美、东南亚的86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5亿元、出口创汇达7000多万美元。”

  “大水窝”里“浮”起的特色产业

  固始县地处河南省东南边缘,南倚大别山,北临淮河水。淮河干流流经县境北部、长达60多公里,境内还有其一二级支流16条。千百年来,淮河在滋润着固始三千平方公里沃野的同时,也不断给这里带来灾难。

  “我们三河尖镇最低海拔23米,也是全省的最低点。由于地势低洼,几乎十年九淹,是有名的‘大水窝’,种庄稼一遇水灾就会颗粒无收。过去,群众生活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三河尖镇党委书记张健刚说。

  适者生存。固始临淮乡镇的大片滩涂洼地种庄稼不行,却生长着一种淹不死的植物——柳条。但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柳条是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只是由少数民间工匠用它来编制箩筐、笆斗之类的农家生产和生活用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固始县外贸部门开始组织三河尖的农民生产出口的柳编产品,但品种仅仅是面包篮、果盘之类比较简单的生活用品,生产规模也很小,大量的柳条还是被老百姓当作柴草烧掉了。

  “固始的柳编产业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固始县县长曲尚英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当时,我们开始了扶贫开发工作。针对临淮地区的实际,县委、县政府提出,化劣势为优势,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大力扶持发展柳条基地和出口型柳编工艺品生产。”

  柳条种植“不怕淹、不用管”,柳编生产“不用油、不用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干”,非常适合固始临淮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实际水平。因此,柳编业从三河尖镇起步,迅速辐射到周边乡镇,成为固始整个临淮地区的支柱产业,带动10万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俺家4口人,有4亩河滩地。原来种庄稼都是靠天收,穷得叮当响。现在改种柳条,有3口人搞柳编,一年收入三四万元,日子过得不比城里人差!”家住三河尖镇周营村的柳编技工钱进自豪地说。

  “我们全镇辖18个村(街),9120户、3.72万人,有80%的户从事柳编生产。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20元,其中柳编收入占82.5%。柳编业不仅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门路,还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目前,小城镇面积已达4.5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多人,城镇化率达48.6%。”张健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柳编大王” 万正和

  “柳编作为手工艺,需要能人设计创新,才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柳编业作为特色产业,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固始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振庆总结道:“作为政府,我们就是通过扶持能人兴办龙头企业,才收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

  “我们的柳编业产生过全国人大代表,也产生过全国杰出青年农民。”王振庆指着正在柳编展厅表演柳编技能的正和集团董事长万正和对记者说:“这位就是固始柳编产业的主要带头人。”

  据介绍,在“大水窝”里“泡”大的农家子弟万正和9岁就会用柳条编筐。1985年,被外地一家柳编厂高薪聘去当技术员。1987年,应三河尖镇领导的邀请,万正和回到家乡创办了 “三河尖第一柳编厂”,采取以厂带户的形式发展柳编工艺品生产。在家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万正和的柳编厂越办越红火,后来发展成为正和集团。万正和潜心钻研、不断创新柳编工艺,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产品在历届广交会上受到众多外商的青睐。万正和还走出国门,在美国注册成立了“亚洲工艺品公司 ”和“柳编世界公司”,经销固始的柳编产品,正和集团因此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星火外向型企业”,万正和本人也先后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

  “柳编的工艺方法原来比较单一,就是用剥了皮的白柳条编织各式的篮子。是以万正和为代表的柳编能人团队首创了染色、熏蒸、烤漆、衬里等工艺,又将柳条与刨木片及藤、草、铁等原材料相结合,发展到柳草混编、柳木混编、柳藤混编、柳铁混编、柳竹混编等多种形式,产品也发展到家具、灯具、装饰品等方面的几万个品种。”三河尖镇党委书记张健刚介绍说:“因此,万正和被许多主流媒体誉为‘柳编大王’。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曾经播出过一期介绍万正和的节目,名字就叫《寻访柳编大王》。”

  “李长春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时候曾经接见过我,当时他交给我一个光荣的任务,让我把固始临淮灾区群众都带动起来,发展柳编,脱贫致富。所以,我不仅要不断创新柳编工艺、把技术传授给乡亲们,还要收购他们编出来的产品,让他们有钱赚。一些技术能手掌握了技术和销路,就出去自立门户、单独办厂。”万正和说。

  在能人和龙头的示范和服务带动下,固始柳编的产业化经营道路越走越宽,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产销规模迅速发展壮大。

  “目前,我们县有柳编企业108家,其中有进出口自营权的柳编工艺品公司22家。”固始县政府办主任潘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较为突出的柳编龙头企业,还有华丰生态家居制造(集团)公司,它地处与三河尖镇毗邻的丰港乡,是由另一位柳编能人马国军牵头创办的,带动了本乡2万多人从业,2006年被瑞典宜家公司(IKEA)指定为家居定点供应商。

  3年时间 柳编产值突破10亿

  “我们唱戏,是政府搭的台。”提起县委、政府近年来对柳编产业的扶持措施,万正和如数家珍:“一是以‘零地价’在县城工业集聚区和三河尖镇分别建立了柳编工业园;二是取消原来向柳编企业征收的育林基金,林业局负责给柳编企业免费办理运输证,工本费也由镇政府交纳;三是对柳编企业征收的综合税赋调控在5%以下;四是对生产型柳编企业扩大规模给予金融扶持,新增贷款实行财政贴息;五是对新建柳编企业用地,征地实行“零地价”,租地租金由政府承担;六是积极落实出口商品奖励政策”

  “固始柳编目前还仅仅是临淮乡镇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还比较小。”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方波向《中国经济周刊》谈了下一步柳编业发展的设想:“我们要通过大力宣传和积极的政策引导,把柳编生产引向临淮以外的其它乡镇以及县城社区,拓展发展空间,壮大产业规模,使其尽快成长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柳编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关于做强做大柳编产业的措施,固始县县长曲尚英介绍说:一要建立优质高产的柳条基地,争取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扩大种植面积;二要投资建立柳编技校,培养柳编业发展所需的外经贸、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编织技术人才;三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引导企业进行横向联合或资产组合,增强实力,提升竞争力,打响品牌,拓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四要加大政府服务和扶持力度,设立柳编产业综合服务机构,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恢复设立农业银行三河尖营业所,建立担保及投融资机制,报检在三河尖设立办事机构,创造宽松适宜的发展环境。

  “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的信心更足、劲头更大了。”正和公司董事长万正和说:“我们在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工艺技术和品种款式创新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还正在实施生态家居国内市场连锁经营计划。近期将在北京开设样板店,然后推向全国各个大中城市。我们还将建立全球第一家柳编博物馆,把柳编文化做起来。”

  “我要牢记王兆国、孙政才、徐光春同志参观柳编‘河南牛’时勉励我的话,像‘河南牛’一样奋力前进不松套,把柳编产业做强做大,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们富起来!”万正和表示。【原标题:固始柳编:“牛”气冲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路永庆 2009年03月0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