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新乡工艺 >> 工艺人物专栏 >> 浏览新乡
精彩推荐
  • 工艺人物专栏-张秀琴

    张秀琴

    张秀琴,女,1952年2月出生,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详细]
  • 工艺人物专栏-范锡梅

    范锡梅

    范锡梅,女,43岁,新乡市人,自幼喜爱美术,曾在新乡市群艺..[详细]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李集日

2012/8/8 16:50:28 点击数: 【字体:

李集日
      
    李集日,男,1943年生,河南辉县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二级高级根艺美术师。1990年开始习艺根雕,觅藏奇石。先后制藏根、石作品各100余件。多件作品参加国家、省、市级展览并获奖。现任河南省根雕协会副会长,河南辉县市根雕协会会长。
       
    作品:根雕艺术概述
      
    根的艺术,俗称根雕,简称根艺。即人利用根的自然美,施以造化之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艺术。
      
    根艺的基本特征是,奇巧结合,天人同构。根材是天然生成的,并不十全十美,或凸凹疤节,或扭曲迂回,或残缺洞窟……。然而,在人的审美视野里,越发显示出残而不废、缺而不亏、雅而不俗的特色。正是这种奇异局限的、似与不似的物态,给人提供了一个巧籍天然的创作空间,使每一件作品在世界上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造型,倍受人们青睐。
      
    根艺,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它的产生和发展,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文化历史的不断进步,逐步萌生发展的。
      
    到目前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根艺品,应是战国时代的“辟邪”。1982年湖北江陵一号楚墓出土的“辟邪”和几年后荆门二号楚墓相继出土的“角形器”,这两件根艺品的出土,不仅印证了其历史的悠远,更佐证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发展和制作工艺的完美。
      
    有文字说,根艺始于战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不过,根的艺术在历史上,由于人们的审美理念、艺术创作的自由化程度,以及社会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总体上创作面是很窄小的,特别是理论方面的记载很是少见,根艺作品除少数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品赏之外,人民大众与之无缘。正如著名美术史家常任侠先生说:“根艺的历史,虽则久远,但在旧社会里,认识这门艺术的并不很多。”
      
    根雕艺术的真正掘起,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根雕热,根雕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象山花烂漫,竞相开放在祖国大地。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快速运转,高科技服务的氛围,都市化的繁荣,给人们寻找自然的心理带来了失落。于是产生了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寄情于山河天地之间的欲望。随之,旅游事业发展了。城市里力求挽回失去的自然,着力解决发展与自然的矛盾而设置公园,楼堂馆所里也造作园林趣味。然而,旅游必竟不是人人、天天的事,园林趣味也只是盆景。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把根、石自然美的艺术品供置于自己的厅院、卧室,看到它仿佛就像拥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品赏之余,向往大自然的心灵无疑得到了慰藉。
      
    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给根雕艺术带来了众多观赏群体和巨大的创作空间,这也许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吧!
       
    现如今的根雕艺术,已不再是昔日的寥若星辰之状,它简直像春天盛开的百花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其从业队伍之大,艺术佳作和名师高徒之多,创作技巧之精美,史无前例。正如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在2005年纪念中国根艺20年大会和中国根石美术精品展览开幕式上讲到的:“1985年建会初期,只有会员32人,现已发展到1500多人和40多个团体会员单位,拥有基层会员上万人,全国根艺爱好者已达数十万人。”“20年来,共评定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31名,一级高级根艺美术师38人,二级高级根艺美术师141人,根艺美术师255人。”20年来,仅此一家一级学会共颁发“刘开渠根艺奖”约2072人,其中金奖267枚,银奖561枚,铜奖1244枚。
      
    昔日,根雕艺术被视为雕虫小计的民间把玩,如今,犹如阳春白雪,走进了千家万户,登上了祖国的艺术殿堂。在国内被人们称为“神奇的艺术”,在国际上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东方特产”。无疑,根雕艺术已经成为我国艺术领域里的一枝不可缺少的艺术奇葩。
      
    根雕艺术的普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自然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流派,艺术领域自古有之,没有流派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一家之谈、停滞不前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风格,则因材质、地域以及作者的爱好和师承关系的不同,尽显所长。比如,有的作者含而不露,以虚拟的手法善长;有的则以质朴、写实为主等。大体说,以江浙为代表的南方的创作,多以手头精巧、工艺细腻面世;北方的硬杂木多,以粗犷豪放之状居多。创作风格虽各人、各地、各异,但最常见的还是具象形、意象形、抽象形三种。具象形,无疑是有较为明显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是什么。比如,动物、人物、山水、花鸟等。这类作品,目前在市场上看好,因为它最容易被人民大众接受;意象形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有以形传神,意在形外之感;抽象形的则无具体形象,其意蕴完全靠观赏者领悟、想象。一时读不懂的,则依命题作导游,像红楼梦中曲径通幽一样,慢慢品之,余味深长。
      
    初学者,多习惯于找具象形的根材。其实,这样的材料是十分少见的。不管什么样的材体,只要蕴藏着形式美的形状,便都具备创作的属性。
      
    此外根雕艺术就型别、体积、实用、书法、观赏等方面还有多种分类。但不管哪一种风格、类别,其共同之处都是以根为载体的,都必须遵从“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根艺的创作程序而创作,即选材、去污、脱皮、除虫,依形度势,联想、立意、构图、确立主题、三雕七磨、上漆打蜡(有的作者或作品忌用此道工序)、蹭擦抛光、配座、命题等。
      
    根艺创作技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缺非易事。同一件材体放在不同作者的面前,创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里不仅会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技巧,更能显示出作者文化素养的功底。有作者说,制作出好的作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奇特的根材,丰厚的文化功底,精湛的创作技巧。我颇为赞同。
      
    奇特的根材,需要寻奇觅美。根雕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发现的艺术。有人说,有了奇特的根材,便是成功的一半。此话不无道理。但发现并不是运气和拾趣,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有丰富生活经验积累的人,具有敏锐艺术审美眼光的人,才更多有缘遇之。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
      
    丰厚的文化功底,指的是面对杂乱纷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材体,从联想、构思、立意,到整个创作过程,使材体自然美,得以充分的显现和提升,并和人工美有机的交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任何一件作者满意的作品,都是有强烈思想性的,作者的思想水平、审美层次、文化修养都要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并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艺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根雕艺术的学识越渊博,想象力越丰富,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越能震撼观赏者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思。所以,文化素养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位根艺创作者都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根雕艺术发展、沿革的历史,从中汲取传统的经验。同时,还应尽最大可能多学一些外围知识,如雕塑、美术、历史、文学、诗歌等。
      
    精湛的技艺,指的是勤动手、多实践练出来的手上功夫。根材中所蕴藏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联想、构图,都要从技法中表现出来。因此,技法是很重要的。罗丹曾告诫说:“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达到目的,就象一个忘记给马喂料的骑马人。”
      
    因此,凡施以刀工雕磨之处,要尽力处理好过渡,使之不留痕迹,没有匠气。凡是好的作品,都是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艺术是最不自然的东西,但要使人感到是最自然的。创作中切忌卖弄技巧,那样会成拙的。创作“永勿娇揉造作,哗众取宠,要简单,率真。”罗丹说。
      
    总之,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上升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必须处处留心生活,涉猎百家,博采众长,勤学苦练。技巧虽有悟性快慢、天份高低之别。记住,天才是来自勤奋的。
      
    根雕艺术的创作目的,原本是陶情冶趣、供人欣赏的。但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它远不值把玩手艺、装扮生活。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作用是值得引以重视的。它那诗情画意般的艺术造型,天姿阿娜之娇态,挥宏奔放之气势,飘飘于然的韵味,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享受中,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情思,从而崇尚、爱戴、保护大自然,自觉地和大自然间的天地万物、生灵造化和谐共处。根雕艺术精神方面的作用,便是它那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遂的意境,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人们透过视觉传导快感,为之陶醉的过程中,不免产生无限的遐想,从中领悟出某些哲理,从而激发人们奋发向上。鉴于根雕艺术品的现实意义,商品艺术问世了,艺术商品化的出现,不仅使废弃的枯根朽木林业资源得以利用,也给根艺爱好者开辟了一条就业的门路,增加人民收入,给国家换取外汇。
      
    艺术是脉脉相通的,天地、人世间的事,只要是人听到、看到或体味感悟到的,都尽显其中。有人说,根雕艺术品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凝固的音乐。我想,它又何尝不是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奇幻的神话呢?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的造诣,给人们带来了无穷快感,同时也促进和提升了人们在艺术享受中的文化品味。正如马克思讲过的:“你想要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综上之管见,是笔者在创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学习众家经验之感受。我本不是搞艺术行的,业余的登山爱好,大自然陶醉了我,使我和根雕、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多年来,在寻根觅奇,学习根雕文化知识,习练雕磨技巧的路上,始终不渝。

    愿根雕艺术,在党的“二为”、“双百”方针指引下,根艺家们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精品佳作,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互联网
0
下一条:张六海上一条:张丙文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