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启彬(1915-1982) 河南竹板快书艺人。原名程书彬。男,汉族,封丘县曹岗乡程马牧村人。
程启彬自幼双目失明。七岁那年,家人忍痛把他送进了开封祠堂。不久,祠堂改名为救济院。院里有个教唱鼓子曲的老师。程跟着学了八个月,并改名程启彬。他生性要强,学的快,也极为用心。然而,穷苦的家庭给救济院送不上礼物,给师傅也表示不了什么“心意”,这又使他受到了更多的歧视和虐待。十一岁时,他忍耐不过,半夜间偷偷地逃了出来,一直往东摸索。在朱仙镇跟上了一个打三根棍玩杂技的艺人班子。足迹遍及芜湖、上海、南京等地。程启彬在跟着走南闯北的过程中独学技艺。并因陋就简,双手打起快板演唱。几年之内,快板越打越精,板式、节奏的花样也有了许多变化。萍水相逢的各个曲种的艺人也时常教给他一些小段曲词。后来,离开了那个杂技班子。在南京卖艺四年。西思乡心切。便一边卖唱,一边踏上了北归的路途。
在湖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即确山、新县一带,程启彬遇上了一支工农红军的队伍。此时,他十六岁,队伍上的首长和战士对他分外亲切,行军打仗时,一位首长与他合骑一匹马,用布带把他拴在自己身后。有一次,队伍在山上被困了四十多天,最困难的时候连盐也吃不上。后来,这支队伍与主力部队会合,他高兴地唱了穷人调,又唱了快板书,队伍上的首长把他称为能人,他跟着红军一年多的时间,因部队流动作战,他又双目失明,行动十分不便,因而不得不离开部队,辗转回到了开封。
当时的开封有唱马头曲的,多在第四港、卧龙宫一带的妓院内演唱。马头曲用的是四股弦伴奏。程启彬由此得到启发,便说动师兄弟吴启海和王启源,让他们用四股弦为自己的快板书伴奏,以丰富音色,增强表演效果,探索发展新的艺术形式。他为使演唱和伴奏协调完美,二十八岁时,他又钻研拉弦。他在郑州买了一枚迫击炮的弹壳,锯成弦鼓,自制了一把四股弦。铜质弦鼓的音质浑厚磁实,不飘、无杂音,拉唱起来效果极好。他打快板的技艺也颇高,他用的嘟噜板,打一下能响动十余个伴音。
程启彬性格刚强,人送外号“别倒山”。1946年,一次他在开封南关戏院前唱地摊,巡警横加刁难,收走了他的快板。他当即拾起两块瓦片,照样打的灵巧自如,唱的听众流连难舍。1951年,宣传抗美援朝,程启彬义无反顾,很快学会《渔夫恨》、《增产节约》等新词,由河南省广播电台播放宣传。程启彬长于演唱表现英雄豪杰的曲目。豪放的性格中又不乏细腻典雅。他用的本嗓,略有沙音,耐听,顺嘴,看似不费力,但音量很大。同时,进书快,口白清,语言不重复。有人称他的书象是“小抓钩”,上去就能抓动人心。有人也称他的书为“赶上听”,听的爽快过瘾,在河南省广播电台录音时,由于其形式独特,唱腔新颖,别人录音一分钟得稿酬是一毛多,程启彬则是一分钟三毛。1952年,省广播电台进行纪念建台一周年活动,所制的纪念册上,还刊有程启彬的简介和演出照片。
据开封市曲艺协会副主席王元伦介绍;“程启彬唱的快板书和原来艺人演唱的不一样。1955年,他以小段《捉妖记》参加开封市曲艺会演。与刘桂枝、纪万春、高永红并列第一名。在众多的演员中,程启彬以一个盲艺人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可见他技艺不凡。”他的师兄弟吴启海讲:“程启彬的快板书是个新创造,他还曾演唱过《炮打山海关》、《武松闹会》和中长篇书目《卓保童投亲》和《嘉庆私访》等。”1950年至1956年间,河南省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渔夫恨》、《河南美景》、《中国美景》、《单刀会》、《草船借箭》……等近二十个曲目,并正式冠以河南竹板书之名,此外,新乡、周口等地广播站也都录制播放过他的节目。1956年,程启彬回到家乡封丘,直至逝世。